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陈听雨)12月11日,“2015邮储银行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论坛围绕“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这一主题,邀请了政府监管部门、知名专家学者、海内外嘉宾参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在论坛上,针对经济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新挑战、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以及中国银行业持续稳健经营等方面发表了演讲。他特别指出,中国经济转型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
吕家进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增速变化,“三驾马车”都出现了新特征、新情况、新趋势,经济增速从10%以上转变为7%左右,即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二是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占比逐步上升,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增长逐步加快,经济结构正在由失衡向新层次上的优化再平衡演进;第三是动力转化,经济发展由过去的主要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更多依靠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可以说,这种经济新常态既是中国经济按照市场规律自我修复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增长优化过程,更是为下一轮中国经济繁荣的蓄势过程。
他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或带来金融体系的相应转变。虽然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首先,从经济结构调整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带给商业银行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资产劣变。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银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在我国新旧动力转换之际,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其次,从金融改革深化来看,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速,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加大,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继续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挑战。目前,中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款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而民营银行开闸,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也将导致细分市场竞争进一步升温。此外,从信息技术应用来看,近年来,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催生了互联网融资、电子商务等多种金融模式,资金的融通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支付脱媒、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支付脱媒正加速形成,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他表示,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所谓的“黄金十年”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前一时期的改革转型红利。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在本质上是新一轮经济转型对银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是中国银行业实现破茧重生的必由之路。
“三个坚持”管理风险
吕家进介绍,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末,邮储银行的资产规模接近6.8万亿元,位居中国商业银行第6位,利润增长率、资本回报率等关键指标均处于国内同业优秀水平。与此同时,邮储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良好。截止今年9月末的信贷资产不良率为0.82%,约为中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拨备覆盖率达到274%。
在8年多的发展过程中,邮储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做好零售信贷、社区金融等国民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工作,实现了盈利快速增长、风险有效分散和能力稳步提高。具体来讲,邮储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三个坚持”。第一是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早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初,我们就立足国情行情,明确了“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经营”的风险政策,并坚持至今。这一风险政策,继承了邮政储蓄“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传统价值观,与邮储银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定位高度契合,更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目前,邮储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近7000亿元,其中占比近80%的是农户贷款,户均仅6.4万元;累计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万亿元,其中微型企业户均仅43万元、小企业户均仅为236万元。这样的风险政策和与之相适应的业务策略,保证了我们对全行整体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
第二是坚持有特色的零售信贷技术。零售信贷是邮储银行的重点业务,我们将邮储银行特色与国际先进零售信贷技术相进行结合,取得实现了良好的更好的效果。第一是“接地气”。我们有4万个网点,70%以上分散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拥有一支贴近零售客户的信贷员队伍。以此为基础,我们借鉴结合国际同业先进经验技术,建立了一套涵盖财务分析、调查数据等“硬信息”和以及经验判断、社会口碑、人脉关系等“软信息”相结合的信贷评分技术,有效解决缓解了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是“解难题”。针对零售信贷客户抵押担保难问题,我们围绕农村土地、农机具、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流转收益、应收账款等担保条件进行抵质押物创新,盘活了客户资产,降低了风险敞口。第三是“建平台”。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引入多方增信机制,打造“银政、银担、银保、银企、银协”五大合作平台,有效实现了风险共担。
第三是坚持运用信息技术管理风险。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前端,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移动展业,致力于对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金融服务;在中端,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信贷工厂模式,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的信用风险模型,有效甄别不良客户,降低信用风险产生的损失。在中端,我们积极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广了移动展业,致力于对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金融服务,探索风险可控、成本可行的风险经营模式。在后端,我们基于加快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应用,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做到实现了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实现了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风险经营模式。
经济转型对银行业监管提出新要求
吕家进表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还将继续深化,目前已经显现出了“宏观趋稳、微观分化”的特点。这既是对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同时也对政府及监管部门转变调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政府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引导。在当前企业盈利下降、债务成本凸显的环境下,“逃废债”行为对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较大影响。政府应当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优美化信用环境,健全惩戒机制,加强教育引导,积极构建制度完善、诚信为本、稳健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激发经济转型中的发展活力。
其次,是监管机构要采取“宽严相济”的监管政策。过去十年,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银行业积累的一些风险问题也在迅速分化裂变。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应该采取“宽严相济”的策略。一方面,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鼓励银行加快调整资产结构,支持支撑经济平稳转型;另一方面,要严格检查执法,严格防控系统性、行业性风险,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维护投资者各项合法权益。
第三是银行业要不断提升自身应变能力“抱团取暖”。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向银行业传导。各类种风险相互交织、传染,妥善应对这些风险,中国银行业不仅需要坚定信心,更需要营造出一种“提能力、促共赢”的氛围。任何一家银行都难以独力应对。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苦练内功,探索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在经济转型中把握发展机遇,防范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彼此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同呼吸、共进退,抱团取暖,组建银团,共同抵御风险侵蚀,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吕家进称,经济转型的过程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眼光和市场应变应对能力。商业银行不仅要应对资产质量分化带来的实质性各类实质风险带来的压力,还要高度警惕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之间的交织和传染。中国有句古话,行稳致远。唯有顺应经济转型的方向、不断提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稳健经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