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开幕

作者:郑磊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2015-12-11 18:27:00

  新华网东莞12月11日电(记者 郑磊)12月11日,2015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在东莞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广东省政府副省长陈云贤,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林积,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等出席开幕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开幕式上向各位来宾介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进展、中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效、以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设想。

  万钢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制度、经济、产业和社会创新。前不久,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新的全面概括,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一个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科技发展进入到由量增长向质飞跃转变的历史性新阶段,2014年,中国的全社会研发支出金额、全时研发人员总量、国际科技论文数量、新增专利数量等居世界前列,科技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一些领域已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我国在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粒子物理、超导理论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海探测,实现了从350公里太空到7000米海底的信息对接。还开发出一系列成套产业化技术和装备,有效地支撑了高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第四代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产业结构升级,这一系列科技进步有力地引领支撑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中国政府把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作为推进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与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近年来相继建立了一批科技领域合作平台,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开展深入的产学研提供了条件。“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国际环境提出的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构想,目的在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新区域合作框架。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中国将坚持开放合作、平等互利、需求导向、市场运作的原则,致力于开创沿线国家科技互联互通的新局面。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东莞始终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引进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连续举办了11届,东莞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促成各类合作项目2000多项。当前,东莞正处于“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东莞提出了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三个走在前列”,确保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东莞必须更加积极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体系,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东莞将以科技合作周的举办为契机,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全力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广东省科技厅分别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荷兰国家科学基金委分别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东莞市政府分别与广州美术学院签署共建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协议书,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签署共建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合作协议书,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热物理研究所、东莞理工学院签署共建东莞分所框架协议书。此外,莞港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合作、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等11个项目也进行了签约。

  据了解,本届合作周以“创新创业 融合发展”为主题,时间将持续到本月13日,有16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来自缅甸、新西兰、马里、荷兰等国家的重要外宾,以及白俄罗斯、柬埔寨、德国等近30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参与,合作周期间组织2万平方米7大主题展览、16个科技论坛,并举办2015“赢在东莞”国际创客嘉年华活动,开设创新创业街区,组织独联体、北美国际项目路演和两岸四地项目路演等5大专场路演。

  本届合作周致力于拓展与东盟、独联体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欧美国家的科技合作,并结合两岸四地和国际创新创业新趋势,集聚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技术,融合项目、技术、资金、人才、载体等创新要素,着力打造层次更高、实效更好、影响更广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