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须警惕“一窝蜂”现象

来源:中国网信网
2015-12-11 20:26:48

微电影须警惕“一窝蜂”现象

首部反映青少年足球梦想的公益微电影《吊车尾的逆袭》聚焦青少年足球梦想,献礼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事业。 供图/CFP

  微电影在网络上日益走红,其拍摄数量也逐年增长。受众在反映不同生活领域的微电影中不难发现“一窝蜂”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创作者和制作团队看到某类题材微电影点击率高,便纷纷模仿,于是,微电影便产生了题材相同内容相似的“一窝蜂”状况。而创作上的“一窝蜂”,向来不受专家和受众欢迎。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微电影“一窝蜂”的积极作用,有时候,“一窝蜂”也可以产生形式相同但内容迥异且深受受众喜爱的微电影。

  微电影到底该不该存在“一窝蜂”现象?在具体创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审视和处理“一窝蜂”现象?笔者就以下两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从正反两面审视“一窝蜂”现象

  目前,国内许多微电影制作机构一窝蜂地拍摄家庭伦理、青春校园、偶像言情等微故事,一窝蜂地拍摄搞笑和“出轨”内容等,一直在这些有限的热门题材范围内转,创作模式趋同,没有找到更加新颖的表现类型。在同类题材扎堆拍摄的背景下,微电影创作很难突围出一条新的广阔的道路。

  从反面看,在微电影创作领域,“一窝蜂”现象被视为创作的大敌。许多报纸杂志对于“一窝蜂”现象也一直批评不休,而我们的创作者虽然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寻找突破“一窝蜂”的“新意”,但结果并不理想。多年来,微电影创作尝试了许多路径,创作者在创作之初,或许并没有太多想法,而一旦所创作的微电影在网民中引起反响,立马有了新的想法,去创作这微电影的续集,或拍摄类似题材的微电影。如《青春期》微电影在网上出现后获得极高的点击率,于是就有了《青春期2》;《莫陌》吸引了受众的眼珠,于是就有了《莫陌2》;《身度》获得高点击率后,许多制作单位陆续拍摄出一些道德伦理题材微电影,如《上位》《空姐》《大话腐女》等等,以至于近几年来道德伦理内容微电影在网络上愈演愈烈,网民只要输入微电影这个关键词,即可看到许多道德伦理微电影,其胡编乱造的情节和露骨的细节令观众大倒胃口。任何艺术都讲求创新,微电影也不例外,创新是点燃观众欣赏兴趣和审美欲望的火花,而盲目跟从的“一窝蜂”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从正面来看,近些年来“一窝蜂”的微电影确实出现过一些令网络受众喜爱的作品。如《发现你的美》之后的《青春光线》《假如爱情》《提琴爱情》等,这些爱情题材的微电影诠释了不同的意蕴,给广大网络受众以美的享受和欣赏愉悦。也可以说,虽然这些同类题材、同类风格的微电影都是以爱情为题材内容,但编导在同类题材所倾力塑造的不同主人公艺术形象及微故事中所传递出的浓浓情感和人生追求,颇受受众龙其是90后受众的青睐。倘若这些微爱情故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简单地重复,就不可能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了。在题材扎堆的家庭伦理和青春偶像微故事中,也不乏优秀作品,如,《婚后七日》《等你一声妈》《后青春期的诗》等等,都为网络受众带来了审美享受和心理共振。题材相同不可避免,但在相同题材中,微电影创作者一定要善于从细微处寻找不同,通过细节开掘新鲜感人的内容。

  另辟蹊径寻求特色和新意

  “一窝蜂”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微电影所创作的内容一旦被观众认定了,拍摄续集也好,拍摄相同题材也好,本无可非议。应当指出的是,“一窝蜂”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和模仿他人,更重要的是创新。也许有人会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既然是“一窝蜂”了,还谈何创新呢?不错,“一窝蜂”里也有别具新意的精品。这个精品便是在形式上相近,在题材上相同,但在内容提炼上却令网络受众耳目一新。新的内容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受,新的人物带给观众全新的思考。有了这样的新意,即便是“一窝蜂”也不会让受众倒胃口。受众对于微创作上的苛刻要求,并非在形式上,而是在内容和人物上。

  当然,内容和人物决定形式,内容和人物出新了,形式上自然也不会落俗套。如果我们细心地去把多年来出现在网络上的微电影进行一下归类,如青春校园题材、伦理题材、励志题材、爱情题材、少儿题材等等,不难发现,形式相同、内容相近、人物相似的微电影确实很多,而让人能记得往的人物,实在是少之又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我们的微电影创作者模仿的并不高明,每一类题材里都存在着严重的“一窝蜂”现象。这个“一窝蜂”的主要症结就在于人物缺乏情感和个性,从而大大地影响了微电影的整体质量。我们以往总是过于强调一部剧的故事性,故事性固然重要,但没有情感就等于没有血肉。情是戏剧的核。戏能够吸引和打动观众,靠的是剧中所传达出来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不是靠说教和图解,而是靠作品中的人物对受众的感染。

  无须讳言,微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很难避免“一窝蜂”现象,有些甚至是故意追随“一窝蜂”。想回避“一窝蜂”也好,故意追随“一窝蜂”也好,笔者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一窝蜂”里另辟蹊径。也许有人会说,“一窝蜂”里还谈何另辟蹊径?还有何蹊径可辟?笔者认为,确实可以“另辟蹊径”,那就是,在“一窝蜂”里寻求不一样的感受。换句话说,所创作的内容一定要有感动人心或给人以记忆深刻的大容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网络受众的心。观众“心动”了,就证明你在别人走过的路上又走了很远。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同类题材和内容里挖掘出极具特色的微内容就是新意。微电影,一定要在相同相似的“一窝蜂”里比别人走得更远,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网络受众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一窝蜂”虽然不可取,但“一窝蜂”一直以来都难以避免,“一窝蜂”并非到了非常可怕的境界,重要的是,微创作者一定要从“一窝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微内容,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意蕴深刻的主题,塑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从而赋予网络受众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感受。网络受众在全新的审美感受中去提升新的认识,即便所拍摄的微电影是在“一窝蜂”里又何妨呢?

  (马光复: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吴蕴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