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进化:功能补救而非淘汰

来源:中国网信网
2015-12-11 20:26:49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后,都有人预言旧的媒介即将消亡,但实践证明,人类从古至今发明的文字、书籍、报纸等任何传播媒介,都没有因为新媒介的产生而就此消亡,而是呈现出多种媒介共生的传播生态。媒体机构掌握不同媒介的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提高自身传播力影响力,是与时俱进、不断探求的过程,也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媒介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常见的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有报纸、杂志、书籍、收音机、电视机、照片、影片、唱片等物质形式,在新的媒介时代,软件技术也应包括其中,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App等。基于此,媒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硬件层面的物质形式,我们具化为媒介终端;二是软件层面的技术,我们具化为媒介形态。本文选取报纸、收音机、电视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媒介终端进行分析。

  不同媒介终端的多维分析

  美国媒介研究学者保罗·莱文森曾提出“媒介进化论”,媒介进化论的核心是“补救性媒介”和“人性化趋势”,即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这种补救虽然会产生新的缺陷,但总体上媒介的发展会越来越符合人性的需求。为此,我们从人们对媒介终端的需求入手进行考察,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设计以下指标进行梳理(见右页图表):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媒介终端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救性”和“人性化趋势”进行,不同媒介终端各有特点,在目前的媒介生态下,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是处于媒介发展前沿、较为人性化的主流媒介终端形态,在当前媒介生态中处于核心位置。

  媒体如何结合媒介终端特性进行有效传播

  传播学研究者威尔伯·施拉姆曾提出受众选择某种传播渠道的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从用户的使用来看,人们更愿意选择方便易得又满足使用需求的终端,而参考上述媒介终端的特性,媒体可以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

  通过电视为用户提供完美视听体验。尽管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都有视频播放功能,但电视机在视听体验方面的优势依然无法企及,高清化、大屏幕、智能化是电视机的发展趋势,电视仍是用户享受完美视听体验的首选。加上其时效性强、现场感强、视觉色彩丰富等特点,电视是最适合现场直播的媒介。媒体应高度重视并尽量拥有电视直播平台和资源。另外,一些画面感强、视觉冲击力强的事件,也适合做成视频内容通过电视机这一终端进行传播。随着电视机的不断智能化,媒体还可打造视频产品,向互联网电视终端推广。

  通过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结合智能手机便携性、定向获取性、情境适用性、参与性强等优势,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不应仅仅将传统终端上的内容复制到手机端,而应将上述特性发挥到极致:进行及时的信息推送,第一时间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发布信息;基于地理位置等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或开展相关服务;制作内容时设计用户参与模式,并且便于用户分享;为移动情境下的用户提供短小内容,提供音频内容。一旦续航能力差和屏幕小的问题得以补偿性解决,智能手机将有望取代平板电脑,成为集通讯、工作、娱乐、信息获取于一体的智能终端。

  PC端集海量信息与多媒体创新于一体,提供深度信息服务。PC端与智能手机有许多共同的优势,而它比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更大、容量更大、表现形式更丰富、视听效果更好,只是便携性差,使用场景受到一定限制。根据这些特性,媒体可在发挥其与智能手机端相同的优势之上,在PC端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做文章,集纳海量信息,采用图、文、视频、动画、动新闻、数据新闻、沉浸式报道等多种报道形式并不断创新,提升用户体验,特别应重视视频和大型游戏类产品的制作;以权威、全面的内容资料为基础构建知识图谱,强化深度阅读和权威信息服务。

  根据媒介终端特性,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特色服务。人们对媒介终端的选择还受到使用习惯的影响,不同的终端有着不同的原生用户群体,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行为习惯和使用需要,结合终端的特性来打造媒体、提供服务,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如报纸更加适合针对特定群体做深度和精品内容,围绕热点深入挖掘和披露完整的故事,一些老年报、专业报的逆势成长很能说明问题。再如收音机,可以尝试为特定区域群体“定制”收音机,这些收音机只能接收特定电台特定频率,然后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在社区、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上使用。而对于从小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来接收、传递信息的95后、00后来说,如何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生活服务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未来媒介终端发展趋势展望

  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改进目前媒介终端的不足,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使媒介越来越适应人的各种需求。

  1、全息式媒介:同时满足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需求。贴身的可穿戴设备,有望让人们在接收信息时除了看得见、听得见,还能闻(尝)得到味道、感受得到质地、震动和温度,实现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延伸,用户如身临其境,全方位沉浸在传播当中。

  2、高智能媒介:媒介能够实时感知用户在当下情境的信息需求,进行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成为用户的贴身智能小秘书。如根据用户的位置和时间点,以及用户曾经的行为习惯,智能地为用户提供此时此景下的新闻服务、办公服务、金融服务以及健康、养生、购物、休闲、交通、教育等种种个性化服务。

  3、处处皆媒介:未来一切物体都可以成为媒介终端,人被包围在媒介当中。如:起床,闹钟会提示天气情况、室外温度、适宜穿什么衣服;进入洗手间,镜子会自动显示或播报实时重要新闻;早餐时,餐桌上会显示健康养生类信息,并根据用户自身状况推荐科学的饮食。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家居用品……被物联网连接起来的、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一切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媒介终端。人们随身携带(穿戴)的智能终端还可以随意变大变小。而针对媒介终端的不同场景提供专业、智能的垂直内容则成为未来媒体的重要任务。

  (唐胜宏 高春梅:人民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