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媒体传播须有社会担当

来源:中国网信网
2015-12-11 20:26:49

  词媒体的传播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词媒体也是一样,给我们带来极大惊喜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一些困扰。词媒体的传播对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聚集民智、舆论监督、充当社会安全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刻板印象、引发网络暴力、引爆娱乐狂欢。

  网民更多聚焦事实本身,呈现多方观点。相信通过词媒体的加速发展,能进一步汇集民众智慧,表达民意,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

  反映社情民意 舆论监督效果强

  词媒体的互动百科词条中包含多方面内容,不仅包括事实类信息的展示,还包括意见类信息的传递,反映民众对于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态度与意见。创造词媒体也成了人们行使自己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一种途径。“蒜你狠”“菜奴”“炒蒜团”等词表达了民众对于通货膨胀物价疯涨的强烈不满;“健美猪”“染色馒头”“勾兑食品”“香精包子”等表达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表叔”“房姐”“小官巨贪”等词蕴含民众对贪污腐败现象的强烈讽刺。民众通过生产传播词媒体进行民意表达,同时也传递出民众希望改变社会现状的美好愿望。

  词媒体的大范围传播创造出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在强大的民意潮流面前,权力部门感受到巨大压力不得不公开透明迅速地解决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是网络舆论推动事件迅速解决的典型案例。类似的词媒体代表还有“欺实马”“表叔”“房姐”,在传统媒体失语的情况下,这些发酵于网络的词媒体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起到了将事实信息迅速传递给网民的重要作用。其后,网上的舆论给有关部门造成巨大压力,使他们不得不顾及民意公开处理相关问题。如果没有词媒体对网民注意力的聚焦,某一事件很难引起网民的大范围讨论,也就没有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更不会汇集成民意的洪流从而给相关权力部门造成压力。因此,词媒体的传播成为网民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助推力。

  宣泄负面情绪 构建社会安全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存在贪污腐败、道德滑坡、人情冷漠、利益至上、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新闻事件。对周遭生活的不满及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使人们郁闷、压抑,不满情绪急需得到释放。

  网民在互联网上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通过参与词媒体的生产与传播,人们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积郁在内心的愤懑便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他们往往通过调侃、恶搞的方式发泄情绪、释放压力。这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极端行为的发生和极端情绪通过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词媒体成为纾解社会负面情绪的解压阀,起到了化解网民焦虑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2011、2012年是词媒体传播的高峰爆发年份。网民造词情绪高涨,2011年的月度热词中来源于网友恶搞的热词有:“见与不见体”“ 咆哮体”“ 私奔体”“看海”“卖萌通缉令住”“蓝精灵体”“琼瑶安慰体”“ 撑腰体”“潘[ 潘石屹单位]”“普文二青年”“赵本山体”“中英穿越体”“唤醒体”。恶搞热潮蔓延到2012年,“下班回家体”“生活体”“海燕体”“杜甫涂鸦”“合并体”“惆怅体”“甄嬛体”“包大人很忙”“思考人生体”“元芳体”“航母st yl e”“十动然拒”“玛雅体”。网民通过参与网络恶搞活动,尽情娱乐狂欢、调笑自嘲,获得一种宣泄的快感。网络世界负面情绪的释放有助于维持现实世界的稳定。

  词语的简约性易造成刻板印象

  词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简洁凝练,在某些情况下,很多复杂的事件或现象难以用简洁凝练的词语进行概括。由于词媒体的这种特点遗漏了很多应该被重视的复杂问题。更重要的是,用一个词来概括一类事件或一类现象容易给公众造成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公众的判断。“刻板成见”的概念首先由李普曼提出,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持有的带有情感性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点。成见的表现形式结合了我们自身的意识、价值观念、立场和利益。大量负面情绪类词媒体的传播使得人们面对公权力或社会事件时,下意识地从批判的角度进行解读。

  “ 四大名爹”“ 卢美美”“ 李天一”“我爸是李刚”等词媒体集中表达了对“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批判态度,极易给人们造成“二代们”炫富、奢侈、道德败坏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当某个新闻事件的主人公是“官二代”或“富二代”时,网友们便毫不犹豫地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且在内心预设了“二代们”道德败坏的刻板媒介形象。这种对于“二代们”的刻板成见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仿佛他们因为出身天然地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在公共事件传播中往往处在道德劣势。这种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期待,如果不能从某个二代身上挖出点黑历史,网友们则会觉得无趣。偶尔看到关于“二代们”的正面报道也会把其归类为个别现象甚至怀疑这是公关软文。仿佛只有揭黑揭丑才是正义的,正面报道则是虚伪的。对某一类人形成刻板成见甚至带有敌视情绪是可怕的,对权力机关而言同样如此。“表哥”“小官巨贪”“临时工”等大量负面热词的流行带来的后遗症便是,人民群众极易对权力机关产生抵触情绪,站在对抗和否定的立场上解读政府行为。词媒体强大的传播效力会把某类群体“标签化”,使得公众在解读信息时陷入思维定势,从而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极易造成误解与误伤。

  易引发群体极化事件和网络暴力

  词媒体在网络上的传播不仅包括事实性信息,还伴随着情绪的感染与蔓延。这种情绪很多时候是以异常的速度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渐渐变成这个词所承载的附加意义。勒庞认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破坏性的影响。网络的使用者多是年轻人,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使用过激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愤怒,加上词媒体催生的强大的群体感染力更易引发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当事人进行超出正常范围的口诛笔伐和人身攻击。很多情况下某些侮辱性、伤害性的恶言恶语,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还侵犯了当事人的各种权利。诸多“键盘侠”隐匿自己的身份,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人肉搜索”当事人,骚扰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公布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这种肆无忌惮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近些年,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娱乐圈明星成为网络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马伊琍文章事件”“陈赫离婚事件”中网友乐此不疲地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并殃及当事人的家人朋友。这种群体无意识的集体讨伐必然给当事人及其家人朋友造成严重的伤害。

  过份娱乐化消解事情严肃特质

  一切公众话语都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身处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2010-2014年反映文化领域的网络热词一直占比很高,调侃文化娱乐界人士已经成为网民日常生活的调味剂。渐渐地我们对于文化娱乐界发生的事情抱着戏谑娱乐的态度,严肃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到最后往往演变成一场网民的狂欢。最后发现,我们只是从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中获得了可供我们狂欢的素材而已。

  “我爸是李刚”事件非常清晰地展示了网民如何把严肃的社会新闻事件娱乐化的过程。网上涌现出各个版本的演绎,有“诗歌版”“电视购物版”“神曲版”“李商隐版”“阿基米德版”“抒情艾青版”等十余种版本,甚至还出现了《我爸是李刚》歌曲MV。这种恶搞风潮往往会消耗民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热情,模糊民众的关注焦点。很多网友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到此为止,当2011年1月李启铭被判刑六年的时候,网民已经失去了当年对此案的关注热情,转而走向另一个事件的娱乐狂欢中。

  身处匿名的网络世界,网民通过参与造词活动体验消费文化的快感。不论是严肃的政治事件、社会问题还是无聊的娱乐八卦,无一例外地成为网民的恶搞对象。词媒体本身略带一些调侃的风格无可厚非,但过分的娱乐化会消解事情的严肃特质,久而久之,还可能会降低民众对公共事件的批判深度,消解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确实令人担忧。

  (周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