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敬学与大学的活力释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5-12-12 04:00:00

  理论·实践·知行论坛】

  当前,我国大学存在部属、省部共建、省属、地市办学等不同类型,“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在一些大学中实施。这些不同的机会和平台,给大学带来了不同的经费投入和发展机会,也容易使其陷入相对稳定的模式状态和由此主导下的发展惯性,从而缺乏生机与活力。要使一所大学在一种相对稳态中更好地释放活力,并从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践行“尊道敬学”的办学理念。

  大学之道与尊道敬学

  百余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大学办学理念展开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例如,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蔡元培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梅贻琦提出“大师论”,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等等。这些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厘清今天高校的发展思路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当今时代,中国的大学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乃至精神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职能,在学生数量、机构设置、运行模式、经费筹措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特征。因此,探索大学之道,既要将大学置于现实社会之中,又必须回到大学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组织的属性,研究其生存和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局限于对其职能定位的思考,而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谋求活力的激发与释放。

  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正逐渐由规模扩张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为此,高校必须改变同质化的发展趋势,挖掘符合自身实际、有效支撑自身发展的办学思想,形成自己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的形成,要基于学校的专业结构、社会影响力,要基于学校的历史和精神文化传承,更要包含对普通教师、服务者、管理者业务能力和良好工作状态的培养和激发。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凡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真理学问就会受到尊重,民众就会敬重知识。尊道敬学就源于此。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尊道敬学”中的“尊道”就是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尊重一所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尊重不同类型高校的历史、现状、科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敬学”就是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能力、学识、成绩和创新,为愿意努力工作创造业绩的教职员工搭建工作平台,提供制度机制保障等。尊道敬学的办学理念指向了机制创新和激发活力,指向了构建大学的旺盛生命力和一所大学的价值实现与超越。

  尊道与活力释放

  实现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尊道的基础上,审视、论证和构建高校活力释放的制度和机制,以此保证高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内涵式发展注重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关注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等,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影响甚至决定高校实力的重要因素,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学生素质、科研活动、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要求学校在坚持“尊道”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引领每一位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落实岗位职责,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展示每一位师生员工良好精神风貌。

  在尊重大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自身的非对称发展优势。非对称发展优势相对于对称发展优势而言,指采用与同行业不同的发展方式、发展途径乃至办学理念而形成的自身优势。非对称发展优势是大学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的精神动力和机会之所在。高校要扎根地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汲取营养,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就要充分运用非对称发展优势,通过内涵式发展,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等用对、用好、用足,以富有活力的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走创新发展之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中,大学与政府主导的各类变革和社会发展相随。高校如果能够主动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在产学研用中求机会,通过合作汲取营养寻求发展,在服务中彰显实力获得支持,就容易获得非对称支持,形成非对称发展优势。

  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质,以倡导尊道敬学的理念为基础,重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学健康发展的核心始终要聚焦于大学自身,即高校如何不断释放自身的活力。同时,高校还须不断解放思想,处理好扎根地方与面向世界、学习借鉴与校本研究、重点突破与协调发展以及绝对优势与非对称优势等关系,在制度机制上不断超越自己。

   敬学与活力释放

  学校的发展需要大师,更需要把广大教师变成大师的机制。坚持“尊道敬学”的办学理念,通过敬学不断激励教职工向大师的方向努力,激发出他们彰显自身价值的需求,学校的发展就会更加符合高教规律,各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有序、健康、持久地开展。

  大学应该将关注的重点从争夺大师转移到培育大师,从简单的横向比较转向为自我内力的提升,转向自我内部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能不能培养和产生大师,关键在于环境能否有效地支持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才持续发展,在于大学是否构建了适宜各类人才持续发展的平台,使具备大师潜质的人能够在好的制度和机制引领下,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研究。当前,我国大学之所以缺少大师,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给人才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

  尊道敬学,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激发每位教职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家愿意主动做事,而不是简单拿制度和考勤逼着做事。这关乎于高校管理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主动工作的状态是工作能力和成绩得到彰显的过程,是教职工对一所大学精神上的认同,也是一所大学的精气神,大学应当寻找能够激发这种精气神的办法。也只有有了这种精气神,大学才会有培育大师的土壤。

  高校的办学水平始终以对人的能力和成绩的评价为基础,学校的实力最终还是以人的活力为支撑,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结合部门以及岗位特点,学校为部门和教职工个人最大限度地提供自主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建立和完善广大教师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保证大师产生的人文基础和精神导向基础。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教职工个人成长的因素,促使具备大师潜质的人才一步步地由普通人才成长为名师甚至大师。让教职工感到有奔头、让学校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让教职工的创造力和活力得到持续释放是最大的以人为本。

  尊道敬学与机制创新

  机制只有持续创新,活力才能不断释放。坚持和践行“尊道敬学”的办学理念,需要通过持续创新工作机制来支撑。

  就大学内部环境而言,需要形成更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崇尚知识蔚然成风,让学者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让公众的价值评判体系更加倾向于对知识和创新的认同,给具有发展潜质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对自由且单纯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研究当中。在这样一个能让个体的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的环境中,大师才能够持续产出新业绩,那些具备大师潜质的人也才有可能成长为大师。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有的高校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学者计划”,不受资历、学历、职称等限制,唯业绩为入选的唯一条件,对入选的人才予以相应办公条件和物质奖励,实行任期制动态化管理;公开招聘研究所负责人,实行目标化合同制管理,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实施“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划拨专项经费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和聘请高层次人才,在任务导向上实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创新营造出了尊道敬学的氛围,使学校的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由此得到助推。

  “尊道敬学”办学理念的确立,为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工作思路的落实,更为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法。这种办学理念,有利于引领大学持续健康发展,助推学校活力的激发与释放。

  (傅永春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尊道敬学与大学的活力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