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作者:刘晓宁 来源:求是网
2015-12-13 23:33:15

  今天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凄厉的警报声将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于耳畔,在将雪未雪的冬日街头,佩戴起紫金花的南京人又伫立街头,回首这座城市78年前最惨烈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华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同胞惨遭屠杀。时至今日,国家公祭日于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不仅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洗不掉的战争罪行,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翻案”企图,同时也警示世人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缅怀战争中的死难者,呼唤和平的到来。习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昭告世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决心。

  铭记历史,悼念死伤。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代,暴力残忍的杀戮带走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也带来了无数支离破碎的家庭和深深的心灵创痛。揭开历史的伤疤固然会痛,但只有卧薪尝胆,牢记伤痛,才能成就“三千越甲可吞吴”英雄气概。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纪念日的形式,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警惕噩梦重现,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等。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公祭死难者,就是在警示当代国人,勿忘国耻,激扬民族精神,面对外敌的侵略,我们只能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呼唤和平,开创新生。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有助于促进中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据悉,各地中小学都在公祭日当天以祭扫、献花、敬烛等悼念活动,表达哀思,呼吁和平,开展多种形式的祭奠活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语传递出的正是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历史代表过去,崭新的未来正在前方呼唤着我们。透过历史,我们更需要世界的和平与安定,如何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才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

  古语有云,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面对百万死伤者遗留下深刻的历史创痛,我们不能仅仅在一旁做旁观者,默默地感时伤事,而是要化悲愤为力量,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为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需要更多的建设者。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需长鸣,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携手,在纪念中凝聚筑梦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纸房头乡政府)

  【“求是网评”栏目投稿邮箱为wp@qstheory.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共同构筑网上思想理论高地。】

公祭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