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将是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作者:张天蔚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5-12-14 08:33:22

  无论比照发达国家的治污经验,还是分析中国当下现实,都不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即产业升级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转移不可能一夕间完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也仍将持续。因此,治污、治霾注定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

  昨天,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5年11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研读这份报告,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治霾虽有成效,但形势绝不容乐观,部分城市甚至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尤其是东北、华北等大城市的市民们,可能还要与雾霾共处很长时间。

  该报告分别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重污染天数、月均PM2.5浓度,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等多项指标,统计、比较了74个城市11月的空气质量状况。而无论采用那个指标衡量,其结果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即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随着上述地区进入取暖季,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譬如,贵阳、厦门、福州、拉萨、昆明等14个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00%的城市,全部为南方城市,而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不足50%的14个城市,如沈阳、哈尔滨、济南、保定、北京、天津等,则无一例外地集中在东北和华北。而月均PM2.5浓度最高的10个城市,及空气质量综合指标最差的10个城市等“恶名”,也都无一例外地落在东北、华北地区城市身上。

  这样的结果也并不十分意外,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排放,被公认为PM2.5等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则是污染物能否迅速消散的主要条件。而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将重工业产业集中、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巨大、冬季大规模取暖等不利条件集于一身的,显然非东北、华北地区莫属。曾有人称,世界钢产量的一半在中国,中国钢产量的一半在华北。虽有夸张成分,但也部分道出了东北、华北地区低水平重工业集中的现实。而每到冬季,由于仍然以低质散煤为主要燃料,北方地区因取暖而增加的污染排放更是陡然增加。而在具备了污染物大规模排放的前提下,只要遇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候条件,必然导致PM2.5等污染物浓度上升,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恶果。沈阳市今年入冬后的第一波严重雾霾天气,就恰好与取暖季的开始和静稳天气高度重合。

  除了上述横向比较之外,同一地区的纵向比较也不乐观。报告披露,包括北京在内的东北、华北城市,PM2.5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无论同比(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环比(与上月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也就是说,虽然中央及各级政府在治污、治霾方面下了极大决心,投入了极大力量,但至今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成效。

  事实上,无论比照发达国家的治污经验,还是分析中国当下现实,都不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即产业升级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转移不可能一夕间完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也仍将持续。因此,治污、治霾注定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

  但这份并不乐观的报告,也透露出一些相对积极的信息,即全国污染城市如此集中于东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平息有关雾霾来源的各种纷争,再次明确重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燃煤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由此,治理雾霾也就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即重点减少、转移钢铁等低水平重工业产业,控制汽车增量,改进取暖设施,减少散煤、低质煤的用量等。这个过程虽然注定漫长,但只要有了具体明确的治理对象,就可能积跬步而致千里,最终实现碧水蓝天的美好愿景。(张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