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国货受捧 为“中国质造”热身

作者:练洪洋 来源:广州日报
2015-12-15 10:20:19

  优质国货借“中国质造”平台“东山再起”,有着多重启示:质量是生产力更是生命线,“中国质造”应是“中国制造”必须牢牢把握的主攻方向。

  “双12”开场仅一个小时,“中国质造”整体销售额就接近两亿元。继国人海外爆买之后,优质国货借“双12”之机“收复失地”。一些传统产品,如复古的宁波的手工年糕、古法手工的红糖、手工挂面,这些“记忆中的味道”返璞归真更引人气直升。

  优质国货借“中国质造”平台“东山再起”,有着多重启示:我国的消费需求在升级,消费者对商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只要有质量与品牌双重保障,国产商品不愁没有市场,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解决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匹配问题,电商平台有着传统线下销售不可比拟的优势;质量是生产力更是生命线,“中国质造”应是“中国制造”必须牢牢把握的主攻方向。

  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产品质量却缺乏竞争力,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以鞋业为例,长期以来,很多高标准、精工艺的好鞋被国际众多知名品牌所垄断,随着国内原材料不断上涨、人力成本快速增加,众多知名品牌的代加工厂利润越来越薄弱,到每双鞋子只有几元利润。本地一家鞋业高管曾举了一例子,“有次我去莫斯科一个商城,看到我们给他们代工的品牌鞋子,从出厂价到售价居然涨了20倍,连我自己都买不起了”。人家吃肉,我们喝汤,这就是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尴尬。

  经济及社会发展,都存“U形线现象”,走过低谷之后,再缓慢爬升到新的平台。一个新兴经济体在发展之初,囿于资本不足、资源短缺、科技欠发达等原因,在全球产业链中难以获得更高位置与话语权,“世界工厂”乃必经之路。亦都因为国内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限制,消费市场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品在“低价低质”的泥沼中不停打转。我国制造业每年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巨大,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污染治理等带来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全球经济市场结构变化以及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的双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便成为一种发展自觉。今年5月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强调,“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

  实现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质量提升与品牌创造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没有质量就得不到消费者认可,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品牌,没有质量与品质,一切将成无源之水。“中国质造”知易行难,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电商、消费者等多方协力。政府责任在于创设一个法治的、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权益,具体落在扶持企业发展、品牌推广、标准制定、质量监督、人才培养等方面。企业要抓住这个“品质化生存”的新机遇,及时转身,将质量与品牌放在企业发展更重要的位置。电商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将消费需求大数据向前端延伸,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干预。淘宝网正在推的“中国质造”计划就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新尝试。更多电商平台都可以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的介入,促进“中国质造”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产业优势。在“双12”当天的“中国质造”销售中,广州的箱包和皮鞋、佛山的家具、中山的家装和小家电等跻身产业带销售排名前五,昭示广东在推动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上的优势与前景。(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