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资金“趴窝”凸显问责缺失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12-17 16:00:39

  位于海南省中北部的定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一直是定安县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个省级贫困县自2012年以来,仅农业部门就沉积了约1.19亿元支农惠农资金,占全部支农资金的66%之多。(12月16日,《半月谈》)

  惠农资金旨在支持“三农”发展,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投入。国家实施这一强农之举,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得农民群众的拥护。然而,现如今摆在定安县这个海南省省级贫困县面前的,却是由于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使用支农惠农资金,导致大量资金“趴窝”睡觉,这不得不令人感到疑惑和惊奇,惠农政策的意义何在?

  事出必有因。就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一些支农项目本身设计不科学”、“基层管理财政资金项目的能力较弱”、“扶持对象达不到资金使用要求”、“干部懒躲推思想严重”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导致资金“趴窝”的原因,但也只是表象而已,究其根本,还是由于缺乏有力的问责机制,从而导致了干部的懒政、惰政。

  试想一下,如果问责机制健全,落实有力,会出现项目设计不接地气的现象吗?会存在基层管理能力弱的问题吗?会因扶持对象条件限制而无法拨付资金吗?会有干部“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吗?我想,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因为在严厉的问责驱动之下,干部们一定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如同现在这样放任“沉睡”的资金越来越多。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会议上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由此可见,职责缺失、工作缺位、作风不实就是腐败,它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行为一样,都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此,惠农资金“趴窝”问题绝不可轻视,必须通过严厉问责予以大力整治。只有如此,才能激励干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现象发生,真正地把惠民资金用于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刘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