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华为一级供应商福昌倒闭之后,投影行业明星公司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又遭遇了被裁员工讨薪的风波。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类似的欠薪行为在制造行业内非常普遍,“现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准时发薪的企业,只有30%左右”。(12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每年年末,讨薪都是媒体报道的热词之一。有专家预计,今年年末的讨薪现象可能比往年更多,因为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寒冬”,而制造业又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所以,“没有欠薪的企业只有30%”的说法虽然难以证实,但也反映出欠薪企业较多的总体情况。
制造企业为何频频欠薪?答案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订单减少,有的是因为负担重,有的是因为资金短缺,有的是由于盲目扩张……显然,很多欠薪是一种违法现象,希望各地有关部门在年底解决欠薪问题时,把制造企业列为重点对象。
首先,各地应该对制造企业欠薪情况进行深入排查和摸底。各地政府要弄清楚有多少企业欠薪、欠薪多长时间、为何欠薪、企业到底有没有能力支付拖欠工资等。“没有欠薪的企业仅有30%”是一个简单而笼统的说法,有必要调查清楚制造企业欠薪的具体情况,然后研究解决方案。
其次,有关部门应主动介入每一起欠薪案。有的企业欠薪是无故拖欠,有的企业是“合法拖欠”——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未征得工会同意就拖欠工资,是无故拖欠,应追究法律责任。
其三,预防制造业欠薪应该提上日程。多年以来,由于工程建设领域欠薪事件频发,一些地方推行了欠薪保证金制度,例如,《珠海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工资保证金和预储金管理办法》就是为预防欠薪而出台的,其治理效果还不错。但是,制造企业未必适合这种办法,因为制造企业本来负担就比较重。
那么,在制造企业欠薪现象频发的情况下,该采取什么办法预防呢?笔者以为,最起码应该让所有员工与制造企业签规范的劳动合同。明确企业欠薪的后果,这对企业就是一种约束。应该说,制造业的劳动合同总体上要比建筑业、低端服务业规范一些,但一些低端制造企业在用工方面却极不规范。
另外,一些地方采取的黑名单制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借鉴。欠薪企业一旦进入“黑名单”,企业在申报资质、人员职业资格、项目招投标等方面就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对每个恶意欠薪者追究刑责,可起到震慑作用。总之,只有让欠薪者知道违法成本巨大,才能预防欠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造企业欠薪多,是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折射。所以,预防制造企业欠薪的关键,是要解决企业的生存难题。这既需要企业负责人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也需要各级政府在企业税费、贷款等方面切实减负——既要减轻明面上的负担,也要减轻一些隐性负担。
总之,制造业直接关系到就业,也是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能让制造业变成“欠薪业”,否则,既不利于制造业发展,也不利于职工权益保障,是一种双输的结果。(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