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探索散居少数民族发展新模式

来源:云南日报
2015-12-21 13:00:50

  成效凸显 示范区建设实现五大喜人变化

  ——基础设施大改善。交通方面,建设通乡油路62公里,通村、通自然村、通民族聚居点公路2489公里,建设乡镇客运站4个,实现7个民族乡全部通油路,7个民族乡所辖建制村通达,最大限度地方便当地群众出行;水利方面,建设管引工程2155.7公里,建水窖5260个,实现了饮用安全卫生水,改造中低产田56992亩,改良草场5000亩,建设灌溉沟渠218.3公里,改造蓄水塘坝329个,大力提升了农业畜牧业发展水平;通电通讯方面,全部农户通电,80%以上农户达到用电同网同价,移动通讯网络基本全覆盖,联通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科教文卫方面,建设中小学校舍面积达381037平方米。建设完善乡、村两级文化场所,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网络建设,丰富了各民族的精神内涵,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购置完善了医疗设备,建设了乡、村卫生院室,小病不出村、乡,就近得到有效诊治。

  ——居住环境大提升。解决住房困难户2374户,实施易地安置1790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补助2711户;改善了乡镇、村办公条件,完成乡政府办公用房6480平方米建设,完成村委会办公用房6930平方米建设,集镇建设、民居建筑充分融入民族元素符号,提升了集镇品位。

  ——生产方式大转变。自从走特色产业路子,民族乡自身“造血”功能日渐增强,效益逐渐显现。大关县上高桥乡、镇雄林口乡等,通过扶持畜牧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养殖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了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永善县马楠乡兴隆村花魔芋规模种植,鲁甸县茨院乡沿闸村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大棚蔬菜,昭阳区小龙洞乡、彝良县树林乡的脱毒马铃薯等,都已形成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均大幅提高。

  ——生活条件大提高。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民居改造等项目,对街道、民居、寨门、文化广场等进行改造、修饰、包装,民族乡村向集镇城市化、村庄集镇化、民居特色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方向发展。

  ——思想观念大变革。扶持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使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也使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文化、崇尚科技、移风易俗、尊老爱幼、文明进步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