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首相官邸设立反恐情报机构

作者:刘华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15-12-22 11:19:05

日首相官邸设立反恐情报机构

  近期,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层面建立反恐协调机制,并在外务省增设专门的高级别反恐情报团队。对于各国而言,反恐情报及反恐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往往容易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局面,不易形成合力。日本政府的近期措施及其此后效果,也可成为其他国家参考的对象。

  日本政府近日决定,在首相官邸设立新反恐协调机制,并在外务省专设新反恐机构,以加强反恐工作。这项12月4日宣布的决定,意味着日本政府已着手从最高层级统筹、规划反恐情报工作,也意味着原本就兵强马壮的日本对外情报队伍又增添了新成员。

  在首相官邸新建反恐情报统筹机制

  此次日本启动的反恐新机制分为多个层次:

  首先,在内阁层面,根据2013年设立的相关规定,加强“国际犯罪等·国际恐怖主义对策推进本部”的作用。官房长官菅义伟担任该本部的本部长。对于日本而言,今后几年的反恐任务颇为吃重——2016年七国集团峰会(G7)将在日本的三重县举行,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也在逐渐启动。这一“对策推进本部”将成为日本最高层在反恐方面的日常协调机构。

  这一本部的成员包括国家公安委员长、内阁官房副长官,以及防卫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等各省的副大臣。

  其次,在首相官邸层面建立跨省厅的情报共享和分析“干事会”。

  这一干事会的成员来自警察厅、外务省、防卫省、国家安全保障局等一批局长级官员,以及外务省“国际恐怖主义情报收集小组”的主要官员。在必要时,海上保安厅等其他省厅的官员也会参加干事会的会议。干事会将负责将各省厅收集的情报汇总于官邸,并负责尽快制订相关对策。为支撑干事会的事务工作,首相官邸还“国际恐怖主义情报集约室”,负责具体情报的操作。目前,内阁官房副长官杉田和博担任干事会的负责人。

  第三,在外务省设立高级反恐情报团队“国际恐怖主义情报收集小组”。

  外务省的该小组主要负责从国外收集情报。该小组共有20余人,分为四个“班”,分别负责中东、西北非、东南亚和南亚等四个方向,成员来自于警察厅、外务省等机构,主要为语言专家和地区研究专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小组虽然在编制上属于外务省,但在业务上直属首相官邸领导。而且,该小组的级别很高,四个“班”的负责人均为“审议官”级,约相当于副部级。为了寻找合适的负责者,外务省专门接收了多名熟稔情报业务的高级官员出任新职,其中有内阁审议官、前警察厅外事情报部长龙泽裕昭,而警察厅外事情报部是日本主要的对外情报机构和反间谍机构。

  据称,各小组的负责人将与分工地区各国情报机关人员建立交流机制,互通情报。此外,外务省还将在相关地区的使馆增加约20个编制,配备通晓当地语言的专职人员,负责在当地收集情报。

  上述反恐情报新机制是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主导下建立的。8日,安倍在内阁会议上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形势空前严峻。今后,官邸应当发挥司令塔功能,在反恐方面防患于未然,并强力推进各项对策。”

  之所以要在首相官邸级别新建反恐情报统筹机制,可能与日本情报体系长期以来的一些弊病有关。

  在日本,情报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典型。负责对外情报的机构不仅有外务省,还有防卫省、警察厅、警视厅等诸多机构,内阁情报调查室具有一定的统括作用,但自身也具备情报职能。在对外情报工作中,各部门不仅互不通气,而且还可能相互掣肘。有日本学者将其称为“烟囱”体制,即各个情报系统分别像是一支支烟囱,它们纷纷直通顶层,但相互之间却并无关系。这种体制有其正面意义:即使某一个系统出现盲区或遭到破坏,还可以有其他系统“托底”,不至于出现全局问题。但其负面效应也很明显。

  为了解决情报系统的这种问题,安倍晋三于2012年底第二次执政后,即着手启动“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并成立“国家安全保障局”,由国家安全保障局发挥政策决策、情报统筹和危机管理职能,其中重要职能就是汇总、统筹各个情报机构的上报信息。

  不过,国家安全保障局并不是专门的情报机构,其情报工作也涉及很多外交和传统安全领域内容,难以专注于反恐情报。因此,加强专门的反恐情报力量,特别是在决策层设立统筹反恐情报的机制,成为日本政府的必然选择。

  日企高管海外遇袭暴露“短板”

  近年来,日本着力加强反恐情报工作,其直接导火索是2013年初的“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这一事件直接暴露了日本情报部门在反恐情报方面的短板。

  2013年1月17日,在阿尔及利亚东部,与“基地”组织有关的极端势力武装人员袭击了当地一处大型天然气田,导致包括10名日本人在内的37名平民死亡。日本的日挥公司参与了天然气田建设,而死亡的10名日本人均为该公司人员,其中包括该公司的最高顾问、前副总经理。这不仅是对日本企业海外活动的沉重打击,也暴露了日本政府反恐情报工作的各种弱点:事发之前,日本外务省及驻阿尔及利亚使馆并未获得任何预警信息;事件发生后,日本在当地并无情报力量,所有实时情报均来自英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日本驻阿使馆未能即使开展情报工作,甚至在事件发生后5天才搞清前后大致脉络。这一系列问题,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强烈的不满。为平息社会情绪,安倍政府此后组织了专门的“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政府对应检证委员会”,先后进行过多轮讨论,研讨反恐情报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日本政府内部一些人士认为,对日本来说,反恐存在若干现实困难:

  首先,现有各部门的语言专家、地区研究专家有限,临时培养又需要较长周期。日本学习阿拉伯语、普什图语等小语种的人并不多,各个省厅拥有的人才更少。而这些语言学习周期长,要了解当地情况,还需要学习者有较长的当地生活工作经历。这使得各部门普遍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其次,手段和情报积累有限。无论是在人力情报领域,还是在公开情报领域,日本对于西亚北非等恐怖主义猖獗地区的积累都较为有限。另外,日本虽然具备卫星侦察手段,但要有效分析卫星情报,还需要地面情报的配合。这些也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配套。

  此外,日本还需把握反恐情报与传统情报之间的力量平衡。虽然安倍政府在对外情报领域增加了投入,但情报资源总体“蛋糕”有限,用于外交和军事情报的资源多些,反恐方面的资源就少些,而反之亦然。在日本政府内部也有一种倾向,认为还是应将情报工作的重心放在传统的政经、外交和军事情报。

  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办法。例如,为在短时期内形成语言专家和地区专家的研究队伍,相关省厅打破了常规的“录取应届生—自行培养”的方式,转而招募外部专业人才。不过,要补齐此前的薄弱之处和空白点,还需要相当时间。

  明年G7峰会将成日本反恐新机制的“试金石”

  当前,日本反恐工作的大事就是确保明年G7峰会的安全举行。围绕着G7峰会所做的一系列安保措施,也可以服务于此后日本的反恐工作。因此,G7在某种程度上将成为日本反恐情报工作的试金石。

  为了确保G7峰会安全,日本已经在会址选择、设备投入、人员培养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例如,峰会会址选在了三重县的著名景点——贤岛。据日本媒体报道,在当初选址时,有仙台、京都等诸多候选地点,但之所以最终选择贤岛,是因为这里四面环水,警备相对方便。

  不过,即使有如此天时地利之便,日本政府也依旧不放心。针对明年G7安保压力,12月4日,日本政府“国际犯罪等·国际恐怖主义对策推进本部”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强反恐情报工作,具体包括:

  首先,新建反恐方向的互联网情报机构,其暂定名为“互联网开源情报中心”(Internet OSINT Center)。这一机构将负责通过互联网收集恐怖主义活动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得出情报结论。目前,极端势力广泛使用互联网进行联络和宣传,互联网已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基础设施”。对互联网情报的收集、整理,有助于对恐怖主义组织基本情况的掌握和动向分析。

  其次,加强对日本国内社交网站的监控,特别是关注国内社交网站上极端势力支持者的活动,以及与极端势力进行联络的人士。美欧国家近期恐袭事件有一种明显趋势:通过社交网络受到极端思想影响、结识极端思想人员并形成组织,已经成为产生恐怖分子特别是“独狼”型恐怖分子的典型模式。因此,对于社交网络的监控,亦将成为发现、防控恐怖分子的重要手段。

  第三,增加在驻相关国家武官数量,这一方面能够加强人力情报的收集,一方面有助于与驻在国开展一定程度的反恐合作。

  第四,加强与企业的反恐合作。例如,今后,日本政府将与航空公司合作,事先获得航空公司所有订票记录,并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可能的嫌疑人士。又如,目前日本酒店业对于久居日本的外国住宿者并无提供证件的要求,但今后日本将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全面掌握外国人入住酒店的信息。

  最后,加强技术投入。例如,警察厅等机构将收集和整理恐怖分子外貌等情报,然后提供给日本海关等部门。从2016年开始,日本国内各主要机场将配备新一代安检系统,新设备将具备面孔识别功能。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外国恐怖分子进入日本的“门槛”。

  总之,日本此轮反恐情报建设,既可以视为针对过去问题进行的长线改革,又是在G7峰会之前的专项准备,更是针对东京奥运会等长远任务的前期建设。在当前国际反恐形势愈加复杂的背景下,日本相关建设的效果将会如何,值得同样面临反恐压力的国家参考。(记者 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