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系由“浅绿”向“深绿”迈进

来源:普洱日报
2015-12-22 16:39:10

  试验是过程,示范是结果。两年多来,我市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总抓手,大力实施八大试验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农业试验示范工程、绿色工业试验示范工程、绿色服务业试验示范工程、科技创新驱动试验示范工程、全社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工程、绿色循环低碳示范城市(县、镇)创建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验示范工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工程,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由“浅绿”向“深绿”迈进,基本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挥了良好的试验示范作用。

  绿色理念推动产业试验示范

  我市以绿色农业生态化、绿色工业可循环、绿色服务业可持续为目标,优化空间格局,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农业试验示范工程以高原特色农业为重点。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实施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制定农药、化肥规范使用名录,建立可追溯机制,全面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化。绿色工业试验示范工程以节能减排和循环化改造为重点,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改造工程,众多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对煤渣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减少了排放,保护了环境。

  以生态旅游和绿色金融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服务业试验示范工程。建成了普洱国家公园、景迈芒景景区等一批旅游景点和一大批旅游服务设施。建成A级景区11个,创建特色旅游小镇4个、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民族特色旅游村7个。加快改造和调整传统商贸物流业,培育壮大普洱茶、咖啡等特色商品交易、储藏、集散中心。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量大幅增长。云南咖啡交易中心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汇聚全球范围可供交易的咖啡资源,为全球咖企、咖农提供集信息、展示、拍卖、结算、仓储、物流融资等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交易配套服务。

  同时,以节能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驱动试验示范工程。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市已建成院士和专家工作站各1个、普洱茶和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1个,建成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咖啡重点实验室、力学开放重点实验室和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普洱茶、咖啡等太阳能烘干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如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公司从事现代生物普洱茶的科技研发、生物普洱茶和即饮普洱茶饮料等系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销售,把普洱茶从单一的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全面升级换代的高科技产品。

  绿色理念让城乡社会大变样

  我市大力建设绿色城乡、构建绿色社会,使城乡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绿色理念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蔚然成风。

  以绿色生产生活构建为重点,全面推进全社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重点项目;加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宣传引导,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快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绿色交通、绿色出行,在中心城区布设44个城市慢行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各个领域,全社会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

  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示范城市(县、镇)创建工程。实施了太阳能集成利用、中密度纤维板和细木工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效节约利用资源。积极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创建工作,思茅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思茅镇等16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全市共创建了402个市级生态村。“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35所、绿色社区7家,省级教育基地2家,市级绿色学校74所,绿色社区14个。

  以森林保护和科学开发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验示范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移民,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等工程;大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市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全市明确划定了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修复重点区,建成国家、省、县级自然保护区15个、面积12.91万公顷,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0.1%。监测显示每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285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林下经济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探索出一条林农以养林促增收再护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综合交通和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设计、建材选择、建设施工等方面严格按照绿色低碳化标准实施,全市高等级公路、机场、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建成磨思高速和思澜、思江等多条二级公路,澜沧机场、景东至文东高速公路、澜沧至勐阿二级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玉临高速、玉磨铁路的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加快推进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实施了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10县(区)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均已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达78.6%。(普洱日报记者 张国营)

经济体系由“浅绿”向“深绿”迈进

  △发展林下经济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图为林下石斛种植。 (普洱日报记者 王承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