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回顾2015荧屏热播电视剧 "记忆"成年度关键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12-22 16:44:35

  这一年里,无论所表现的是个体记忆还是集体记忆,创作者都在自觉追求将艺术个性融入时代精神和社会潮流之中,将生命体验注入气韵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中,用普通人的悲欢演绎出不凡的人生感悟,从而创作出具有高辨识度的作品。同时,他们自觉追求崇高的美学理想和壮美的文化品格,深刻地揭示出民众日常生活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在作品中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关切。

  从记忆中凸显价值取向

  大变革时代的精神轨迹是2015年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核心内容。创作者有意识地捕捉当代热点问题并予以形象化的表达,从不同角度勾画出百姓的生存状态,在百姓的喜怒爱恨中挖掘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蕴含其中的,有对人生美丽的回味,也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些作品或选取一段逝去的岁月,提供一个沧桑巨变社会的缩影,或选择一个特定的人群,见证一代人的成长和成熟。

  贯穿2015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条主线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生活与梦想的记忆。比如《平凡的世界》真实再现了时代大潮中小人物奋斗的艰难困苦,讲述了面临人生抉择时普通劳动者对理想的坚守、对爱情的执著;《温州两家人》通过经济转型背景下温州两家人、两代人的纠葛展现了中国企业家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于无声处》从国家安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描绘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信仰和追求。

  另一条主线是“80后”“90后”的成长记忆。比如《虎妈猫爸》将话题从个人生活向公共领域拓展,在看似简单、极端的二元对立冲突中表现了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浓缩出“80后”的精神特质。同是描写“90后”的作品,《青春集结号》和《雪域雄鹰》则写出了新一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当代军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从记忆中发掘民族精神

  抗战剧是2015年电视剧创作最大的亮点。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大批抗战剧亮相荧屏,唱响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一扫前些年将抗战题材游戏化、娱乐化的颓风,回归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创作,选材范围和风格样式也有了显著的拓展。这些作品真实还原历史事件,精心营造历史氛围,以人物命运解释历史进程,用苦难和光荣的记忆熔铸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具体而言,2015年抗战剧在创作上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有意识地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格局中来写;二是有意识地介入历史,以现实视域观照历史,注重描写国共两党联合抵御外侮,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历史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其中,有的作品以史诗般的气概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长卷,如《东北抗日联军》表现了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悲壮,把高度凝练的思想内容与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很好地结合起来;《太行山上》全景式地描绘了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艰难岁月,歌颂了军民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有的作品以选材独特或视角新颖取胜,如《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以一个农村妇女投身革命为切入点,用平民化的视角审视抗战,真实表现了严酷环境下人的变化与成长;《二十四道拐》讲述争夺滇缅公路生命线的故事,通过战争、谍战、家族等各种类型元素的有机融合,写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记忆中探寻文化基因

  在近几年历史剧数量、质量不断下滑的趋势中,2015年历史剧创作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历史正剧淡出荧屏,非史实性历史剧异军突起,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欢迎。非史实性历史剧既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正剧,又不同于戏说类的古装剧。它们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或人物为依托,从人性的层面解读历史,重构出全新的历史时空,同时也不忽视历史细节的描绘和历史精神的蕴涵,这就使得民族的历史记忆获得了一种富于个性的表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琅琊榜》和《芈月传》。

  这两部作品都改编自网络小说,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制作也比较精良。其共同特点是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发展脉络,在历史故事中寄寓现实情感。《琅琊榜》通过一个昭雪冤案的复仇故事,描写了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命运和挣扎,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芈月传》透过宫廷权谋斗争书写人性,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中演绎了一个女政治家的传奇故事。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尽管所呈现的记忆各不相同,但在情绪、格调、旋律上总是互相呼应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2015年的电视剧而言,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为对于民族生命力的强烈呼唤。

  总的说来,2015年的电视剧对这个时代的记忆是真切而深刻的,但也存在着局部的失真和模糊。过度理想化和泛喜剧化削弱了都市生活剧的现实主义精神,缺乏理性反思制约了抗战剧的开掘深度,偶像化倾向则影响了历史剧的质感。另外,历史正剧缺位,现实题材电视剧品质与收视错位,也都是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提示我们:对于电视剧艺术来说,记忆不是简单的记住和回忆,还是一种文化守望,除了与时代共鸣之外,还要有精神超越,惟其如此,才能在记忆中显现出历史的深度和人性的厚度。

  (李跃森 作者为《中国电视》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