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普陀样本”

来源:解放日报
2015-12-23 07:49:10

中心城区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普陀样本”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区,要腾出“宜居宜创宜业”新空间谈何容易。有人笑言,“这会是一场大手术。”“十二五”期间,普陀区频频做这样的“大手术”: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81万平方米;关闭曹杨路果品市场、曹安农产品市场、真如农贸市场、三官堂禽蛋批发市场等21个市场……

  违建、棚户固然是城区百年发展中积郁下来的沉疴痼疾,这样的“手术”并不稀奇,但敢于对曾经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传统市场“开刀”,需要的则不仅是勇气,还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智慧。

  过去五年,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坚持“调整关闭、支持引进、提升完善”的“三个一批”措施并举,逐步实现低端市场向城市更新功能承载区转型、传统生产要素市场向规模化多功能平台转型、菜市场建设向标准化、信息化、可追溯化转型、传统大卖场向线上线下互融互通转型、传统社区菜场向智能化微菜场转型等“五大转型”,为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置换出新空间,并构建起一批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这就是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普陀样本”。

  对低端初级市场:调整关闭

  历史上的普陀曾是一个传统工业大区,其纺织、医药、化工等产业布局星罗棋布,工业产品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凭借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逐步成为以商品批发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市场大区,共有大大小小各类市场102个。其蔬菜、水产、大宗商品交易等在全市占有半数以上市场份额,全区市场交易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工业生产销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在全市居于前列。

  “十二五”以来,普陀区针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等问题,开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的现代商贸之路。而曾经辉煌的传统市场,因其布局不合理、经营户数多、交易低端、环境脏乱,与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及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格格不入。

  对这些已经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的低端初级市场,普陀区的做法是“调整关闭一批”:“十二五”期间,普陀区平稳关闭21个市场,腾出约400亩土地资源。

  2013年,平稳关闭曹安农产品市场、真如农贸市场、三官堂禽蛋批发市场、大渡河路建材市场、江桥批发市场光新分场、宜川摩配市场、麒龙酒店用品市场、服适佳综合市场、物贸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转为非市场)等9个市场。2014年,平稳关闭华环货物运输市场、华环配载市场、武威生鲜市场、云岭农贸市场、金沙农贸市场、隆德农贸市场等6个市场。2015年至今,平稳关闭曹杨路果品市场、南何市场等6个市场,全区市场总数已减少至81个。

  区商务委有关负责人说,按照计划,2013年至2017年普陀调整(关闭)27家,占全区市场总数的26.5%,2018年至2022年再调整(包括关闭)13家,占12.5%,总共调整(关闭)40家。同时,普陀区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产业更趋高端、功能更趋专业、管理更趋科学、环境更趋整洁。

  对生产资料市场:支持引进

  不见一辆车、一艘船,位于桃浦地区的“上海陆上货运电子交易中心平台”,第三方增值服务每年营收增幅50%;没有高污染、没有实物交易,能级提升的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和白银市场交易平台,已吸引一批大企业入场开展交易,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报价权威系统正逐步在此形成……

  昔日普陀以粗放式商贸为特色,大市场、大流通、大商圈集聚。但由于受到空间限制,传统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经济产出已非常有限。如何让这些传统生产要素市场,在不占用更多土地资源的情况下,重新绽放活力?普陀的办法是“支持引进一批”。

  “十二五”开局之年,普陀区首次提出要系统打造一批功能性平台项目,使平台经济成为区域经济下一轮发展中的新支点。普陀区积极搭建十大功能性平台以撑起“平台经济”,依托现有平台优势,培育更多、更新的市场平台,发展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电子交易平台,引导商品交易市场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努力实现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的转变。

  五年来,有色金属交易平台、陆上货运交易平台、中山化工交易平台、M50创意园区平台、电科集团国家检测平台、跨国采购服务平台、西北保税平台、华通铂银交易平台、新华贵金属交易平台、联合产权交易平台等十大平台基本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逐步扩大,成为普陀区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进程中的新探索。

  如今,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市场为普陀区带来了经济集聚效应。今年8月,中鑫石油化工交易平台落户普陀,满足石油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对现货交割的要求。

  对民生菜市场:提升完善

  “凭小票在门口的信息屏上扫一扫,不仅能知道菜从哪里来,还有买蔬菜抵扣,我买汏烧几十年了,这还是头一遭!”在宁夏路上永昌西康菜场,居民刘国玲对菜场这一新做法很惊喜。

  到哪里买小菜、小菜价格是否实惠,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但环境脏乱差、菜价有时缺乏透明度是传统菜市场的通病。对传统菜市场,普陀的办法是“提升完善一批”。

  “十二五”期间,普陀区每年都将标准化菜市场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目前,普陀标准化菜市场已经按照符合中心城区配置要求分布在10个街镇,区财政投入近6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肉类、蔬菜、水产追溯系统、菜价监测系统、平抑菜价专项等方面,有效改善了传统菜市场脏乱差状况。

  从2014年起,普陀区还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标准化菜市场的二次改造,严格食品安全,改善整体环境,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制度服务,至今普陀区已有23家标准化菜市场完成二次改造。

  对标准化菜场的二次改造,普陀区因地制宜,根据各个菜场的实际情况重新布局。比如,作为普陀区内最大标准化菜市场的高陵菜场,二次改造后市场经营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配套停车场也有2000平方米;经过5个多月改造后重新开门迎客的西康菜场,拆除了原有的违法搭建,店中店都不安卷帘门,而且新增了喷雾装置、摊位电子牌价滚动显示屏,以及可查当日指导菜价和可看菜品“前世今生”的综合信息屏;还有甘北菜场,把菜市场屋顶改造成了绿化带和生活休闲广场。

  普陀区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普陀区已编制完成《普陀区标准化菜市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若干规定》及实施细则,成为本市率先制定更加严格和细化的管理标准。接下来,普陀区将进一步推进市场信息系统、食品追溯系统、菜价监测系统、制度管理系统等平台建设,确保菜价平稳。

  为经济转型发展腾挪空间

  “调整关闭、支持引进、提升完善”并举,尤其是传统市场的陆续关停,都是为普陀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置换出更多空间。

  “十二五”,普陀区确定在科创发展规划中,将全力建设成为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打造成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在全区的空间与功能布局上,已经勾画出“一轴两翼”规划蓝图。

  所谓“一轴”,是以武宁路作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关键是“优势转化”。普陀将推进创新型机制体制改革试点,通过产学研平台搭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通道,释放“溢出效应”,促“集聚优势”转化为“高地优势”。“两翼”中的“北翼”依托轨交11号线,以桃浦科技智慧城为核心,与真如地区形成联动,形成北部创新发展带,以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南翼”依托轨交13号线,长寿商业商务区、长风生态商务区、中环商贸区等功能区联动发展,形成南部创新活力带。

  调整关闭的大市场已在未来规划的版图中:曹安农产品市场原址即将建成一片绿色生态商务区;原三官堂禽蛋市场计划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开发成现代商业商务区……

  腾出新空间后,普陀区科创扶持政策也同步配套出台。今年9月,普陀区发布支持科创中心建设28条意见,包括设立母基金与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对科创企业的投资,以服务券形式为中小微科创企业购买科技中介服务,探索建立天使及早期创投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等,从资金、服务、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破解科创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遇到的瓶颈。

  数读“十二五”

  “三个一批”

  调整关闭一批:

  2013年至2017年普陀调整(关闭)27家,占全区市场总数的26.5%,2018年至2022年再调整(包括关闭)13家,占12.5%,总共调整(关闭)40家;

  支持引进一批:

  有色金属交易平台、陆上货运交易平台、中山化工交易平台、M50创意园区平台、电科集团国家检测平台、跨国采购服务平台、西北保税平台、华通铂银交易平台、新华贵金属交易平台、联合产权交易平台等十大平台基本形成;

  提升完善一批:

  有43家菜市场已经建设成为标准化菜市场,计划用三年完成标准化菜市场的二次改造,至今已有23家标准化菜市场完成二次改造。

  “五大转型”

  低端市场向城市更新功能承载区转型

  传统生产要素市场向规模化多功能平台转型

  菜市场建设向标准化、信息化、可追溯化转型

  传统大卖场向线上线下互融互通转型

  传统社区菜场向智能化微菜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