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治污发狠话,以为一下令就遂人愿。”

来源:新华网
2015-12-23 06:30:00

  11月份全国74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公布了,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全位于东北华北。有网友调侃说“看到沈阳垫底,我们市长舒了口气”,原因是某市空气质量前几个月排位垫底,于是市长发了狠话,发誓下月起必须摆脱差评,这种迎合舆论的狠话向来是受到追捧的,不过人民日报罕见地批评了这种狠话,称:有人治污发狠话,以为一下令就遂人愿。

  这篇评论称:一到考核就紧张、一挨批评就夸海口说狠话,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并不少见。而事实上,这样的“狠话”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成为揶揄政府的话柄。——看到这里,相信不少读者都会立刻脑补出不少已成为笑话、被网友嘲弄、被舆论揶揄、被抓住吹牛把柄的“官员狠话”。确实,那种吹牛式狠话、狠话式应付、狠话式治理应该好好治治了。

  有人说,哪怕只是说狠话,起码表明很重视,起码比那些什么都不说也不干的要强吧。一些人就喜欢比烂,再不好的事,与更烂的比总能比出花儿来。 空喊口号,过过嘴瘾,放放空炮,围绕着狠话的一阵舆论喧嚣后什么问题也没解决,这种语言腐败,与那种不作为的腐败没多大差别。

  在我们的官僚系统中,语言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的是讲空话套话,把在另一问题上的表态和讲话再复制到这一问题上,甚至连错别字都懒得改一下,毫无针对性,这是一种语言腐败。说说然并卵的正确废话,一二三,首先其次再次,绝对正确却毫无问题意识和营养,这是一种腐败。说说自己都不信的大话假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也不信,照着念就行,反正下面的听众会装作都听懂的样子并鼓掌,这是一种腐败。像党报所批评的那种狠话,又是怒斥,又是立下根本完不成的军令状,喊一些永远不可考核的目标,却没有行动,这也是一种语言腐败。

  这种狠话往往不是给自己施压,不是说给公众听的,而是在媒体聚光灯下的作秀,是秀给上级领导看的,向上级领导表明一种“我对领导重视的事加倍重视”的态度。 这种狠话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一种众所周知的舆论引导策略,用坚决的态度在舆论上塑造一种积极形象,用这种积极态度来化解公众对问题的不满。当然,在上级面前表明“高度重视”的态度并无不可,用表态来塑造政府积极形象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行动,只是放放狠话却回避问题,这属于忽悠民众的语言腐败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放狠话,也是一种官员特权:只许州官说狠话,不让百姓狠批评。有时候,有些问题上似乎只有某些官员可以放这样的狠话,狠狠地批评,而普通公众不可以。而且“放狠话”后也不必承担什么责任,不必兑现狠话。这几年,舆论和公众听过很多官话狠话,各种怒斥,各种狠批,而群众却不太敢说狠话,怕某些狠话得罪官员之后后果会很严重,怕因言获罪,担心被跨省查水表。

  有时舆论场上会看到一种比较怪异的现象,一边是官员讲狠话,怒斥某个社会问题,痛陈时弊,尖锐犀利,比“时评家”还时评家,可另一边却是舆论的沉默和观望——有时甚至连官员讲的狠话都不敢乱引用,因为有些话、有些批评似乎只有某些官员可以讲,而普通民众讲了就可能被贴上“攻击”的标签了。这不,狠话就成了特权,他讲得你讲不得。

  只有官员可以怒斥和飙狠话,而普通人只能给怒斥和狠话叫好,这样的舆论生态是不健康的。期待官员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既有狠话又有狠招,期待官员不仅自己讲狠话,更要创造条件让公众敢对官员讲狠话。

“有人治污发狠话,以为一下令就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