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筑牢四个根基

作者:罗存成 任杰 来源:陕西日报 
2015-12-24 16:38:19

  中央发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明确要求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对7县区都是贫困县的商洛市来说,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责任非常重大。要确保打赢这场超常规的战役,必须采取非常措施,筑牢四个根基。

   必须筑牢脱贫对象的根基

  这场攻坚战役,全国要摘帽的是665个贫困县,要脱贫的贫困人口是7000万人。陕西省商洛市7个县区都是要摘帽的贫困县,要脱贫的贫困人口总数的48.9万人,任务是非常清楚的。然而,如何将这些要脱贫的贫困人口具体确定到每一户每一个人,光靠一个国定2500元、省定2950元人均纯收入的贫困线标准是难以确定到户到人的。就像高考下达录取分数线一样,如果不用每一个考生的试卷得分去衡量,谁被录取,谁不被录取,是难以确定的。脱贫对象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精准锁定,就像全国每年举行的高考一样,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过硬功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敷衍和草率,更不能心存丝毫的侥幸,否则,就会出现谁也担当不了的责任。

  第一,必须首先制定出一整套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必须由一些静态的现实指标因素去构成。比如:衣、食、住、行、室内陈设及支出水平等。这些客观现实的真实表现,最能体现农村家庭的贫困及富裕程度。没有多少人会守着万贯家财住着危旧土房,穿戴衣衫褴褛,吃着低劣饭菜,没有人不想使用美式家具和现代化电器,没有人不想使用省力高效的机械化农具,没有人不想开着舒适的小汽车出行,有了这样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谁穷、有多穷,谁富、有多富,就会识别得一清二楚。

  第二,必须有一套能够完整记录家庭状况的表册工具。表内的指标因素不怕多,只要能够系统、完整地记录一个家庭的真实状况,不用进行分析判断,只需看到、问到和在户口及身份资料中查到,在“是”和“否”上作出选择,用打“√”或涂黑方法做好记录,就可以达到像考试答卷一样入户调查的目的。

  第三,必须有一个完整、客观、认真负责、不漏一个因素的调查过程,得到一套调查人与被调查户双方认可的调查表资料。谁调查谁签字,谁认定谁负责,有的地方还在表册资料中附存调查人与被调查户以被调查户住房为背景的影像资料,以表明入户调查的真实与可靠,同时便于之后的责任追究。

  第四,还要进一步深入设置辨别因何致贫的指标因素。用以辨别属于哪一类贫困人口,应该通过哪一个渠道帮扶实现脱贫。比如:用人均耕地资源,居住的地质、地理环境、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识别确认是否移民搬迁脱贫户;用一定的指标因素识别确定是否丧失劳动能力兜底脱贫户;等等。

  第五,必须有一个入户调查表册的评判手段和方法。比如,由调查人与入户调查表册一道附交与表册记录相对应的指标因素记录卡,用读卡器进行读卡识别、评估计分与累加统计,用入户调查表册得出的分值与用下达的贫困人口指标框定出贫困户、贫困人口以及贫困人口的类别及人数。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避免人工输入出现的差错。将得出的贫困户花名册再交由村民代表评审组履行评审、公示、确认、上报程序。这样得出的脱贫攻坚对象一定会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只有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确认出来,把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建档立卡,建立起完整清晰的数据系统,才能提供脱贫攻坚可靠的依据,才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达到扶真贫、真扶贫。

   必须筑牢脱贫资源的根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攻坚在即,我们到底凭什么让识别在册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央已经开出了“五个一批”的“方子”,指明了主要路径。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作为备战的首要措施,就是要盘点资源,座实自己的“粮仓”。不仅要盘点生态补偿、教育脱贫、兜底保障方面的政策性资源,更要盘点移民搬迁空间资源和生产发展的产业资源,认真做好三普查一整合工作。

  一是做好可持续发展行政村的普查。行政村是我国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在乡镇政府以下建立的最基层的农村行政单元,是全体村民聚集,共同占有资源从事生产生活的公共环境。这样一个环境能否满足人居需要,可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等各个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实施改造,能否打破贫穷往复的恶性循环,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否则,就要采取整体搬迁撤并销名的策略,实现脱贫摘帽、阻断贫困的目标。

  二是做好永久居住地普查。中心城市、县城镇、建制镇是功能配套相对成熟的永久居住地,应弄清其开发空间和落户增容能力;还有规模相对较大的自然村落,乃是经过自然淘汰留存下来的相对安全可靠的永久居住地,也是传统产业与现代农业的承载地和衔接点,应弄清其整理扩容潜力以及周围资源的承载能力。弄清“两个能力”,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安排可靠的出路。

  三是最为重要的产业资源及现状的普查。不仅要从农户家庭占有资源、从事经营的项目入手,弄清资源潜力、产业种类、产业规模、分布状况,还要弄清专业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这些产业骨干的数量与分布状况,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现状,为在脱贫攻坚战中强弱补缺、形成优势、加快发展、带动增收、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是整合资源为脱贫攻坚所用。全面普查国家通过各个系统和部门实施的民生惠农政策,下达的资金,制定出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将这些资源和资金有效加以整合,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对应落实到脱贫攻坚行动之中,使其发挥优势,提高效率。

   必须筑牢脱贫规划的根基

  打赢脱贫攻坚战,兜底救济不可少,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不仅要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利用各种救助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政策解决失能贫困人口低水平的脱贫问题,更要制定科学的攻坚规划,推动长远的发展,解决有能力的贫困人口高标准可持续的脱贫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脱贫攻坚规划不同于以往的扶贫规划,不能是空中楼阁束之高阁,必须筑牢根基接地气,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攻坚过程中,要一户一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落实和兑现。

  一是总体规划绘蓝图。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人居、产业合理布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搞好总体规划,绘制出一幅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指引着全市脱贫攻坚向着农村民居城镇化、产业增收长效化、基础设施便民化、农民素质技能化、社会事业功能化的目标前进。要深入贯彻中央“五个一批”战略,分类施策,精准推进。对于地处边远,资源匮乏,物候环境差,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相悖的行政村、居民点,坚决实施,实施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要以人为本,产居配套,集中财力,重点建设,加快发展。

  二是移民规划剜穷根。生存发展,脱贫致富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改善,增收产业没有条件培育,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不能稳定脱贫的贫困人口,必须通过移民搬迁的手段,实现易地脱贫;对于资源承载过重的村和组,要通过移民搬迁的办法,腾出发展空间,实现生态修复,以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识别在册的贫困人口中的搬迁对象要详细规划,通过中心城市扩容安置多少,各县城镇扩容安置多少,建制镇增容安置多少,大的村镇改造增容安置多少;哪些人安置到中心城市,哪些人安置到县城镇,哪些人安置到建制镇,哪些人安置到与产业基地紧密联系的村镇,规划中都要逐一掌握意向对接到户。安置房的建设,在城市、城镇、建制镇、村镇之间进行统筹安排,既要结合城市和小城镇棚户区改造,还要结合农村旧村改造,着眼长远,节约土地;既要重视安置房的建设,还要考虑就业渠道的开发,规划配套公共设施和主导产业,使小城镇和移民村体现出浓厚的产业文化特色。哪些人从事公益岗位,哪些人从事商业饮食经营,哪些人从事流通服务,哪些人从事种养业,哪些人从事加工业,哪些人进入企业和园区就业,做到人人有岗位,收入有着落,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三是产业规划奔小康。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脱贫产业精准规划,要纳入全球经济“一带一路”战略去谋划去定位。根据未来国际化的市场需求,按照“大市场、大产业、高标准、高起点,一县一品,一域一业”的发展思路,规划出一些市域性产业(比如商洛市的核桃、板栗、食用菌、中药材、油用牡丹等)、县域性产业(比如一些县的烤烟、魔芋、蚕桑等)、区域性产业(比如城镇郊区的蔬菜产业、旅游景区的农家乐服务业,秦岭沿线的高山绿色有机化种植、豆制品加工,商南、山阳、镇安3县的小产区茶),等等,切忌走上“村自为战”、“满汉全席”、低水平、小规模、小打小闹、提篮小卖、听天由命的小农产业老路。每一项产业都要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到农户经营,从市场开发、产品加工到基地建设,进行系统完整的规划。以核桃产业为例,在五年脱贫攻坚中,实现收入多少元,带动多少贫困户户均增收多少元,以多少个企业为龙头,以什么样的产品为核心,以哪些品种为主选,哪些地方建基地,哪些地方新栽建园,哪些园子实行丰产改造,哪些地方设立收购、服务网点,哪些地方建设集散市场,哪些区域兴办加工企业。必须细化到每一个村、每一个组、每一户以及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项目。

  总体规划紧扣目标,移民和产业规划具体落实,其他(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实用技术与劳务技能培训等)规划跟进配套,筑牢根基,细化落实,脱贫攻坚就会做到“攻坚拔寨”,有的放矢。

   必须筑牢攻坚资金的根基

  脱贫攻坚不比以往的扶贫开发,时间紧,任务急,要求严,是一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超常规战役,必须有充分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人民战争,主力是解放军,坚强的后盾是统一战线上的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靠规模宏大的资金投入,主力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然而仅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来推动脱贫攻坚,尤其是发展扶贫产业,几乎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坚强的后盾来自于民间、社会和金融资本的投入,尤其是金融资本,看得见,最现实,有保证。要在调动民间资本、整合社会资本、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多渠道加大脱贫攻坚资金投入的同时,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手段来加大金融扶贫的投入,筑牢脱贫攻坚资金投入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央的《决定》中,都把实施特惠金融政策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政策措施“组合拳”的重头戏。2015年12月17日由中央七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撬动金融资本的扶贫信贷投入。

  加大金融脱贫攻坚的信贷投入有着巨大的潜力。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的陕南三市,2014年底存款余额3300多亿,贷款余额只有1200多亿,存贷差达2000多亿,全国多数连片特困地区与陕南一样,长期处于越贫困落后越资金外流的恶性循环之中。一定要用改革创新的力量有效地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积极利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扶贫信贷担保基金和扶贫贷款风险基金,加大农业保险对于扶贫产业的覆盖面,积极探索以农村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宅基使用权、股份收益权等反担保措施,形成“政府帮贷、银行敢贷、广大贫困农户与经济实体能贷”的良性互动信贷扶贫投入格局,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与经济合作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收入,将如期实现脱贫的目标绑定在贫困人口大幅增收的基础之上。

  “磨刀不误砍柴工”。越是大战在即,越不能仓促上阵,必须首先做好基本功,筑牢这四个根基,尤其是要补好贫困人口识别这一课,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达到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