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灯塔”

作者:王高贺 来源:求是网
2015-12-28 09:03:31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这“四有”标准既是对好教师的称赞和鼓舞,也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和鞭策,为其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理想理念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解决的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目标和动力问题。理想信念是否准确和坚定,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高度。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高校青年教师能否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影响着应对职业发展挑战的态度和情绪,左右着职业发展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青年教师必须牢牢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和社会重任,积极传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引导大学生增强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促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道德情操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德育人。高校青年教师同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与大学生沟通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品行影响更为直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上述特点和优势,必须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追求高尚情操,增强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健康发展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青年教师道德情操示范性作用的发挥,既要通过“言传”,更要通过“身教”。正如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所说,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身教”就是一言一行都足以成为受教育者的模范。青年教师要在为人处事、于国于民、于公于私上持有正确立场,在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曲直、得失、义利上绝不能含糊其辞,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扣好人生中的“首粒扣子”。

  扎实知识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级专门人才是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是前提,“智”是核心,“体”是基础。在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在德、智、体等方面遇到多种问题和困惑。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思想、专业和生活上的困惑也随之增多,这对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不长,知识积累和学术积淀不够丰富,在新形势下要发挥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必须始终处在学习状态,严谨笃行,刻苦钻研,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努力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形成宽阔的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到既“博”又“专”。

  仁爱之心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是充满仁爱之心的事业,没有仁爱就没有教育。怀有仁爱之心,既是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青年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热爱学生。青年教师不仅要把热爱学生作为一种理念内化在心,更要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从现实着眼,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困惑,为解决他们正遇到的各种现实难题出主意;另一方面,从未来着眼,关心学生的前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高校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青年教师要善于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不同学生的禀赋、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挖掘和发挥潜力,促使其逐步成为既有个性特点、又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青年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