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彬航空:助力国内空中医疗救援产业

作者:门妍 来源:新华航空
2015-12-30 17:32:31

  新华航空12月30日电(门妍)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想承担社会责任”谈起的空中医疗救护业务,华彬航空集团总经济师邵龙对新华网如此说道。

  作为华彬航空集团旗下的航空公司之一,华彬亚盛通用航空(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彬亚盛),是中国首家经中国民用航空局审核批准成立的运营固定翼医疗专机的甲类135部通用航空公司。与华彬航空集团下设的华彬天星、海燕通航、航空租赁公司等等多家通航及其相关产业公司,共同联动两架里尔60型固定翼专业全医疗改装机,多架贝尔407、贝尔429型救援直升机,以及各型固定翼、直升机,共32架。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空中医疗救援翼对翼无缝转运。

华彬航空:助力国内空中医疗救援产业

华彬航空集团总经济师邵龙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陈延特摄

  回首中国大陆的专业航空救护飞行,从上世纪90年代起始,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精的发展历程。最初用于航空救护的飞机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医疗专用飞机,多是临时由航空公司包租的普通客机。 后来国内开始引进了小型公务喷气飞机,这些机型在国外常被改装为专业的医疗飞机(空中救护车),因此很快成为了国内医疗航空运输的主要选择,医疗人员对这类小型喷气机的内部空间和设备也更为熟悉。但是直到华彬亚盛作为一家专业通航公司将真正意义上的空中救护车引入中国大陆之前,将近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境内并不存在真正的专业航空医疗飞机。

  华彬亚盛市场运营总监周潇晓对新华网介绍到,所谓的空中医疗救援,主要指包括使用直升机的院前急救和使用公务机的院后转运这一流程。从2007年到2015年,华彬亚盛在全国的急救市场飞行小时数字有着这样的变化:救援飞行小时数从505小时到今年超过1800小时。前十年,医疗救援服务的主要使用者是在华的保险客户,这些客户是有了外籍保险公司的投保,所以说在中国境内发生了险情都会选择中国的公务航空做救助。

  现状:民间救援力量小、效率低

  现在国内航空救援服务的诉求越来越多,救援最重要的因素是时效性,如果病患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就有可能会贻误生命。在美国,通用航空机场有4500个,但是在我国可能只有400多个,这也包括常规的民航机场。在发生险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是以医疗机构和包括社会团体、通航企业参与到救援救助当中。而在我国发生重大灾难灾害时,主要是政府、军队官方和医院投入的,机构企业和其他民间力量仅仅占15%,这是目前的现状。

  周潇晓最关注的还是市场问题,她表示:“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市场问题解决不了的话,那这个企业可以不谈生存,就可以关门了。特别是对于我们高成本运营的通用航空企业来讲,固定成本包括第三方收费已经是很大的一块。我觉得机场的一些相关收费,也就是第三方收费应该给予一些相关的支持,以首都机场为例,每起降一次需要支付6万元的费用,京津冀一体化以后,天津机场的费用也有一个大幅提升,从第三方收费上面如果能给予一些相应费用的减免,我觉得对于服务的普及会给出比较大的空间。此外,市场的不确定性更是影响整个公司存亡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具有不确定性和具有无规律性。为什么呢?因为生老病死谁也预知不了,所以市场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可能是我们面临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各个通航企业面临的生存问题。”

   困境:国内空中医疗救援如何破题

  华彬航空集团总经济师邵龙对新华网介绍说,首先,要尽快普及空中医疗救援概念。老百姓觉得飞机本身是“高大上”的产品,所以我们先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了解它,消除它的神秘感。在了解的同时让大家走近飞机,并不是离得很远,远得大家摸不着。

  其次,还可以把空中医疗救援和保险结合起来。邵龙在新华网专访时提到,从成本来说涉及到公务机或直升机的飞行都比较昂贵,而且空中医疗救援所用的飞机设置都是特别为医疗准备的,然而对企业来讲,不能说为了增加利润就把飞机上的担架拆了去赚钱。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我想,唯一的办法是如何能够使价格让更多普通老百姓、和有需求的人能够接受。我们设想,能否引入保险的模式,其实就跟我们生病,包括我们坐飞机的保险一样。每年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如果真正出现了紧急达到一定标准的需要动用直升机、公务机救援的时候,你就能够享受到这样相应的服务。

  周潇晓也建议,通过政府采购,或者是通过各种其他形式的补贴,由政府拿出来一部分资金,主导推动空中紧急医疗救援业务的发展。当面临一些社会突发事件、关键问题、重点问题的时候,已经不是单个个人的医疗服务的问题了,有可能变成社会问题的时候,这时候政府也有力度能出面调动,不管是华彬或其他单位也好,政府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出动,能够形成协同效应的局面。她还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顶层设计。专业人做专业事,我们可以求合作,但是不能求大而全。也就是说我只能把飞机运营好,把航空医疗转运服务提供好。至于说产品设计和产品服务,我觉得这是值得通航企业去思考的一些问题。

  如果机场有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那么即使在医生晚到的情况下,机场完全可以迅速协调一架救援公务机完成此次转运,因为生命是无价的,一次教训已经足够深刻。而且空中医疗救援还有民航航班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不受供体到达时间和航班时刻的限制,可以实现随到随走,最大化保证救援的及时性。医疗救援机构在产品设计和产品实现方面有建议的可能性、合作的可能性。但在一些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科学和完整的体系、守则、行为标准。因为是跨行业的学科,既包含了航空,又包含了医疗。在空中的病人生命体征,包括医疗救护是有不同的标准,和在正常平面气压下所要面临和处置的病人病情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让我们具体实施、执行的话,我觉得存在很大的难度。

  优势:用“空中生命通道”担起社会责任

华彬航空:助力国内空中医疗救援产业

华彬航空集团总经济师邵龙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陈延特摄

  据介绍,自2008年7月1日获得中国民航局总局批准筹设伊始,华彬亚盛率先将国际上先进的空中医疗救护理念引入国内,成功地为国内外众多危重病患提供了挽救生命的空中生命通道,满足了大量危重病患异地进行抢救的需要,以其人性化的服务和高效的服务品质,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同时所提供的空中医疗救护服务填补了我国在空中医疗救护服务方面的空白,成为中国传统的医疗救护体系有益的补充。

  作为中国通航的领航者,华彬亚盛积极推进中国通航产业发展,不断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早在2013年8月华彬航空就曾实施过固定翼医疗专机与直升机的全国首次无缝隙对接转运美国教授,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低空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这一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政企合作,为国内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航空医疗救援服务。

  华彬亚盛对新华网介绍,在“翼对翼”航空医疗救援任务中成就国内首例。2014年8月14日,华彬亚盛联合华彬天星,运送一名心梗患者从乌鲁木齐乘固定翼医疗专机飞往北京,下午1点半到达首都机场,随后在首都机场搭载直升机飞往安贞医院附近,展现了空中医疗救援的高效、灵活、快捷,及时为病人开通“空中生命绿色通道”,为伤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

  华彬集团能够提供从前端的医疗救援,危重病患转运到中端的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与家会诊、国内外就医绿色通道,到后端的康复疗养等在内的真正的一站式的、定制化的高端健康管理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