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巷有七埕 我住许厝埕

来源:闽南网
2015-12-31 10:31:12

  小时候,每当月明星稀万籁无声之时,孩儿们总是聚集在前院厅前,桂花树下,聆听祖父叙述着花巷古远的故事:花巷有七埕,五代时期的留府埕,明初的太仆埕,明末清初的黄门庭、关刀埕,清代的丁厝埕和我家所在的许厝埕,通往新华路的新路埕……

花巷有七埕 我住许厝埕

花巷老厝屋檐上,三角梅的花枝探出了头

  话说许厝埕,东起井亭巷口,西至天主教堂边的许树下(路名),与新路埕相邻。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孩童时期,记得这里有堵高墙。也就是说,花巷往许厝埕尾便没有出路,正是俗语说的无尾路(北方人说的死胡同)。大致到了上世纪60年代,贯穿泉州南北的新华路建成了,于是许厝埕尾的高墙被拆除了,并拓展至新华路,成了现在的新路埕。

  想当年,门庭内芬芳的桂花树、袅娜的石榴花、挺拔的黑桑葚、硕大的金鱼缸(实为祖上酿酒的大酒缸),还有那后花园的龙眼、香蕉、枇杷、蜜桃,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孩儿时最感兴趣的还是那围墙头漫无边际疯长的常青藤——薜荔藤。盛夏之际,采摘几个平顶的薜荔果,将果实先在陶瓷罐底研磨,果汁慢慢会形成黏性极强的生胶。将其粘在竹竿尖上,然后接近树杈上狂叫的知了,一戳即着,一个中午便能抓到三五只。随后将它们装入备好的瓦罐,数只齐鸣,好不热闹,很是刺激!更可喜的是,薜荔果还可以做成一种清凉可口的食物:扒开果皮,将果仁放入网袋,在装满冷开水的盆中反复挤捏,挤出果汁后加入白糖或蜂蜜,放置阴凉处片刻,凝固后晶莹透碧,清凉可口的天然果冻便唾口可得了!作为物质生活贫乏年代的孩童们,这可谓极品啊!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专署(晋江专区首府)宿舍的扩建,后园被征用,前庭被拆迁建房,孩伴们的玩场转往对面的大菜园。要说菜园有多大,只要数数那十几口浇菜用的水井便知晓了!在那儿上树、抓鸟、掏鸟蛋、打阵地仗……不亦乐乎!再后来工艺美术厂拔地而建,偌大的菜园消失。

  董必武在泉曾留下佳句:“清泉随地涌,曲巷有花斋。”这里的花斋便遥指工艺美术厂。当时厂内工艺品繁多,有竹编、剪纸、树雕……可谓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每当下班前,清理车间的师傅们将废品清理出来,周边焦急等待的孩童们便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抢拾自己欣赏的工艺废品。

  注:晋江专区,又称第五专区,我省已撤销的行政区,1949年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