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卖粮 两种待遇

作者:张兴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6-02-04 07:45:39

  河南省光山县寨河粮油购销公司东林库点,五六十辆大大小小的售粮车依次排开,沿着312国道蜿蜒约1.5公里,状如一条伏地而行的长蛇。库点入口处,寒风中的卖粮人或彼此闲谈,或兀自孤坐。

  来自当地寨河镇王畈村的潘义友告诉记者,自家流转了100多亩地,打了10多万斤稻谷。自秋收结束就开始四处卖粮,但是因为收储库点少、排队耗时长,至今还没卖完。

  “卖一次粮要排上六七天的队,平时吃、睡就在车里。但苦点、冷点没关系,只要粮食能及时出手,卖个好价。”潘义友说,“眼看这一轮的托市收购就要结束,到了那时,还没卖掉的粮食只能低价卖给米厂了。”

  同样的一幕出现在商城县山信恒盛粮食储备公司库点。在等了2天之后,55岁的种粮大户黄昌福终于排到售粮队伍的最前面。尽管气象预报中的“霸王级寒潮”已经初显威力,天空灰暗阴沉,北风刮得像刀子一样,但眼看又能卖掉几车粮食,黄昌福的心里仍然热乎乎的。

  “1000多亩地大丰收,打了100多万斤稻谷,断断续续卖了3个多月。老家潢川县的库点都收满了,只好开车跑50多公里来邻县卖粮。”黄昌福一边冻得直搓手一边给记者算账,“按卖粮一次租3辆车算,租金100元/吨,每车可装20吨,下来仅租车费就是6000元。另外,超过3天后每车一天加收200元,也就是600元。说实话,排队卖粮农民真是拖不起。”

  然而就在上述农民顶风冒雪、四处奔波在卖粮路上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在淮滨县三空桥乡,家庭农场主谢实营却早早卖完了粮食,已经开始着手置办年货。

  谢实营告诉记者,从2007年以来,自家流转土地面积逐步扩大,目前达到3000亩。近几年由于和加工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生产,种植的都是适销对路的弱筋小麦和优质稻谷,不但没有出现卖难,而且售价还比普通品种要高。

  “以优质稻谷为例,单产虽然比普通稻少100斤左右,但是因为出米率高、口感好,平均每斤价格要高出1毛钱。上一季种了1000多亩优质稻,收获后企业直接回收了。”谢实营说。

  和谢实营一样开展订单生产的淮滨县栏杆镇种粮大户张明勤说,除了市场端的价格高、不愁卖之外,合作企业提供的专业化植保服务,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生产端为种粮农民的丰产丰收提供了重要保证。“只要每亩地付200元的托管服务费,企业就能提供从播种、施肥、打药、收获一条龙的田间服务。”

  临近年终岁尾,记者深入豫南多地追踪回访“卖粮难”发现,类似“一样卖粮,两种遭遇”的现象背后,隐约折射出传统产粮区未来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密码。

  信阳地区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山信米业董事长李时军表示,在实现了历史性的连年增产之后,当前粮食问题一个突出矛盾是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消费者需要的是安全、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但在生产环节长期以来只是单纯追求数量上的丰收,由此形成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环节‘四张皮’。从四处奔波仍然‘卖粮难’,到坐在家门口接受企业的订单回收,两种卖粮遭遇的对比具有启示意义:新型经营主体不光要埋头种地,还得学会抬头看市场”。(记者 张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