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黄河路上的港澳城,近日在商务楼里开出一家涉农单位——国兴农常熟科创中心。这家当地政府与沪上企业合作的农事孵化中心,实际上是“远程管理、后台操作”,在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种着上千亩地。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连续3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并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海向长三角输出的“互联网+”农业模式,一条龙产出“互联网蔬果”,正在“接二连三”变出“第六产业”。
精准农业不靠天吃饭
农业多是靠天吃饭。可在常熟虞山(中泾)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种地不再看老天的眼色——虞山镇与上海国兴农公司合作开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基于传感与物联技术,让农业大棚等设施都上了网。
在这处示范基地,无论暖棚还是地膜,都能收放自如。棚内外各类传感器,分别针对温光水肥,进行全天候监测;而各种设施都装有电动机、电磁阀等,不同“关节”都可接收指令、执行动作。于是,智能手机APP成了农活儿终端,根据天气环境变化、实时调整种植方案。
比如对温度极其敏感的草莓,面对冬春时节一日之内的早晚温差,容易“感冒生病”甚至报废。而“互联网草莓”的大棚,只需为它们设定一个温度区间,大棚薄膜就能根据上下限值,提前预警升降温,及时卷起或展开,也大大减轻了人工作业频次和强度。
精准施肥、自动灌溉、水肥一体化也是“互联网草莓”的基础与根本。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之兵介绍,通过与近20位资深农技专家、种植能手,以及与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他们研究出作物培育方法——GAP标准化种植套餐方案,目前已获草莓、西瓜、葡萄等5项作物培育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以及6项农业物联网领域国家发明专利,方案已推广至沪上万亩生产基地。
就如这草莓,先肥力检测、再平衡配肥,加入一定比例钙肥,便可延长草莓的“货架期”,保鲜时长从通常的2到3天延至7到9天。“从产前到产中,并为产后继续走‘互联网+’的渠道,争取了宝贵的流通时间。”郭之兵说。
农业链工业化信息化
这样一来,长三角的“互联网草莓”,上海不仅能种,还能买到。算一笔账,草莓每斤成本因此增加了几角钱,但市面售价可以增加几元钱。
既然草莓的生长参数,全以信息化形式被记录下来,那它们从农业链进入商业链也可留下“数字足迹”。上海市农委、商务委分别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国兴农作为两委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同时承担上海市农产品二维码信息可追溯的两项规范及地方标准制定。目前,这一平台共500多家农业合作社,每年每家仅投入3000元上线溯源系统,就搭上具有安全感和信誉度的互联网快车。截至2015年底,平台上的农产品溯源二维码用量已突破1000万张。
市经信委生产性服务业处介绍,对于都市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与加工工业走得更近。通过涉农电子商务“双推”平台试点,各种蔬菜在进入配送环节之前,就完成前道的精细加工。根据超市、酒店乃至火锅店的不同需求,分别执行净菜、半成品或切丝切丁等工序。“工业化的农业,可大大减少流通环节损耗,省人手、省空间、更省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