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试水”创新创业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16-02-04 10:17:49

  2016年02月04日 10:17:49来源:黑龙江日报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许多科研成果在高校、科研院所中被束之高阁——多年来,科技与企业“两张皮”,“产学研”无法很好地结合的问题,一直成为黑龙江省教育和科研部门待解的难题。

  顺应时代要求,去年11月,黑龙江省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可领办创办企业,5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这一政策的出台,使黑龙江省科研人员打消了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抓住时代机遇,纷纷投身到创业大潮之中……

  黑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对政策导向与市场机会的把握更加准确到位,如果能让他们走向创业一线,释放创新活力,不仅会大幅提高创业成功率,而且能够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硕士生导师长袖善舞运用“互联网+”杠杆撬动社会服务大平台

  近日,记者深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采访时发现,许多科研人员在投身创新创业中,积极转变思维,紧追“互联网+”热潮,长袖善舞,运用“互联网+”杠杆撬动社会服务大平台。

  在黑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112实验室,刘勇老师带着几名学生正专注地讨论某个“项目”的研发程序,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摆着两张大桌,桌上铺满了集成电路、电线和书籍,外加四台形状各异的模型。

  见到记者来访,刘勇老师放下手中的操作模型,笑容可掬地走过来说:“我们的团队都是由电子工程学院软件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的,主攻目标瞄准的都是一些‘互联网+’项目的研发。”

  物联网专业出身的刘勇,目前是黑龙江大学的一位硕士生导师。几年来,他带领他的学生团队一直从事无人机、智慧农业和智慧养老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其中,他们研发的包括航拍、植保及农药喷洒等多款多旋翼无人机,引起社会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谈起科研项目如何注入“互联网+”基因时,刘勇告诉记者,重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业生态。他介绍说,“我们目前正在研发的‘互联网+智慧社区’项目,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开展家政、电商以及养老等服务。把软件系统安装在用户家里或制作成便携仪器带在用户身上,有服务需要时按一下按钮,信号马上就会连线物业总部,由总部发号施令,然后相关人员迅速登门服务。”

  刘勇说:“两三个月前,我们和哈尔滨经房物业公司签订合同,在南岗区科大小区和道里区的工程小区,把‘智慧社区’的软件上线,效果不错,目前主要面对老年人,因为中国人口日趋老龄化,亟需结合21世纪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社会服务转型、创新。”

  他继续说:“而‘互联网+农业’,主要是四周飞行器的无人机研究开发,它能航拍农田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把数据整合传输到农业专业研究机构进行后期分析和处理,还可以智能化按照数据把作物需要的化肥调配出来,大范围精准化喷洒化肥。”

  刘勇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准备注册一家公司,而事实上,我们的实验室现在已经开始运用公司化管理模式了。去年我们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时带着产品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无人机的研发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相信我们的团队能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无人机‘互联网+’式的管理模式。”

  龙江年纪最大“创业者”研究成果改变水稻插秧技术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赵匀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70多岁的他按说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待在家中享享清福,但作为省农机联盟首席专家,赵匀却不允许自己这样清闲。他仍奔波于田间地头和企业工厂之间,致力于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为龙江水稻种植造福。不少人都笑着说,赵匀可能是黑龙江年纪最大的“创业者”。

  赵匀的创新创业项目说白了就一句话——改变农民“面朝泥水背朝天”的人工插秧方式,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

  可这并不是件容易事。数十年来,国内外针对移栽装备的探索未曾停歇,但欧洲研发的移栽装备仅适用经济作物,并需要三个不同的装置实现取秧、输送和栽插动作,价格每台在100~250万元不等,日本的移栽装备虽可以用于水稻等粮食作物,可价格高达80万元。一直以来,国内的相关探索也大都因为难度巨大而始终未果。

  “欧洲国家的相关机械只用于经济作物,是因为它们的装备是利用机电一体化发展起来的机械手、电磁控制、气缸等技术和部件组合成三套或四套装置,成本很高。”赵匀说,要想水稻插秧实现机械化,就必须用更低的成本来研发和制造机械装备。

  为此,赵匀除了要想着如何突破水稻插秧机技术的难题,还要想“市场”问题——什么样的机械农民愿意用、易推广?什么样的机械零件企业可以批量生产?可以说,赵匀研制的机械设备一开始就立足于在广阔的“市场”中。“作为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科研人员,必须同时有‘创业者’和‘科研人员’两个头脑,才能研制出改变世界水稻插秧技术的产品。”赵匀说道。

  在这样的理念下,赵匀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十几年的刻苦攻关。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在不舍昼夜地带领团队前行,有时从医院出来就来到田间或工厂,从试验现场转身又奔往医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5月,世界首创采用“回转机构”开发的5种机型水稻钵苗移栽机及宽窄行插秧机在我省依兰县全部试验成功,成为全省稻农盼望数十年的新型农机。

  经过实验对比,新装备可实现每垧地增收水稻2000~3000斤,纯增收效益可达3000~4000元。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市场和成本,课题组打造了先进的移栽机械创新优化设计平台,在效率相同的前提下,机械成本仅为日本机型的十分之一。

  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赵匀却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而今,这位龙江年纪最大的“创业者”仍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步履匆匆。

  从实验室转战市场用实际产品彰显科研的价值

  随着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日益活跃,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在哈尔滨康帕斯复合材料装备有限公司里,记者了解到,它隶属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工业机器人事业部,长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黑龙江工程大学、黑龙江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合作。

  显而易见,这里正成为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有效平台与载体。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尤波教授及其团队,以“复合材料缠绕成型工艺及装备”研究项目作为该公司的大股东之一,目前正致力于“玻璃钢管道数控装备”的研发。尤波告诉记者,目前,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一流复合材料管道制造企业,该项目直接推动我国迅速由FRP管道进口国逆转为出口国。

  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实验室转战市场,从学者转型为商家,这一系列的改变与未知的挑战强烈吸引了尤波及其团队。在认真分析经济运行体制、行业发展前景和既得利益格局等综合因素之后,尤波带领团队于2015年毅然踏上了科研创业之路。

  “科研成果如果处于沉睡阶段或半成品状态,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将理念打造为成品,把项目做在公司里,促进课题与产业的结合,用实际的产品彰显科研的价值,是科研人员创业的意义所在。”尤波说。

  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容易吗?专业吗?高效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尤波回答说:“与其等待外来公司的发现与合作,不如自己来完成。”

  创业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荆棘与挫折,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到个中滋味。

  公司成立后,考虑到国内市场需要,项目组决定研发精度高、成本低、易用性强的面向国内中小型企业的专用缠绕机控制系统,“可是每次在进行端部减速时就发生伺服电机的抖动,由于这是我们研发的第一台设备,甲方已签订了管道订单,合同规定每延迟一天交货,公司就要赔偿数万元,甲方生产经理天天在调试现场督促。”尤波回忆说,项目组成员每天从8时到22时,连续调试了半个多月,最终在控制器厂家的协作下彻底解决了问题。

  团队的坚持、严谨、担当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深深打动了管道厂家人员,这家工厂决定后续所有缠绕设备都从尤波课题组采购,并委托了多项新装备研发项目。

  公司虽然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还需扩大,但它已拥有丰富的研发及设计生产能力和经验,目前拥有三十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研制的高压玻璃钢管道缠绕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已高达80%。

  [责任编辑:李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