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记者王希、熊争艳、叶前)这里是中国制造业重镇,“世界工厂”的名号蜚声海内外。这里曾诞生全国第一批“三来一补”工厂,中国经济从此与世界有了割不断的脐带。
低成本优势渐失后,外资“撤离潮”是大势所趋还是言过其实?“世界工厂”未来将为世界提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来到广东省东莞市调查。
未出现“搬迁潮” 外资仍在涌入
岁末年初,已近午夜时分,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段的东莞市常平镇上,仍有不少大货车满载货物呼啸而过。
这是一座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
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入了“6000亿元俱乐部”,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东莞堵车,全球缺货”,并非只是一句玩笑。
“世界工厂”招牌背后,占东莞对外贸易额和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莞外资企业的风吹草动总能引发外界聚焦,“倒闭潮”“撤资潮”等报道也屡屡见诸报端。
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方见波说,东莞有外资企业倒闭外迁是事实,尤其诺基亚东莞工厂、联胜电子等个别大型工厂关停结业格外受到关注。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都属于正常范围,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搬迁潮”。
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5年东莞共有362家外企关停外迁,其中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此前三年,东莞关停外迁外资企业数分别为569家、454家、434家。
事实上,“倒闭”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08年,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东莞857家外企关停外迁。之后,关停企业数量逐年递减。
“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慢慢积累形成。这里产业链成熟,上下游配合默契,而东南亚除了人工成本低一些外,在产业的成熟度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无法挑战东莞。”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
外资仍在不停地涌入东莞。2015年,东莞实际吸收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7.5%。其中外资在科研技术行业投资增长135%,在金融行业的投资增幅高达696%,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吸金大户”。
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草彅和彦,是当地日商协会的副会长。在他印象中,这些年东莞日资企业有来的也有离开的,但总体并没有突出变化。
尽管成本上升让很多企业有了压力,但聚集的上下游企业、较低的物流成本、细化的分工服务等因素,牢牢地吸引着一大批外资企业,他们选择了留在东莞。
转型大势所趋 产业逐步升级
在不少人印象中,东莞是低端制造业的乐园。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减,目前在东莞,企业为一线工人每人每月支付3000至4000元,相当于缅甸、越南等地的两至三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的外资企业倒下或离开,同时更多更强的企业不断成长,迎来一轮新的生命周期。东莞制造业出现了对包括外资在内的低端产能的挤出效应,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加工制造业层级逐步提升。
竞争日趋激烈 提升自身“磁力”
东莞人自己对未来引资比较优势的变化,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方见波说,从外部环境看,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甚至组团到东莞来“招商”,印度、越南等在仿照中国引进外资。从内部看,除了成本上升吞噬利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东莞毗邻港澳的位置优势也在弱化。
不过,东莞多年来积累的庞大制造能力以及产业配套齐全、投资环境良好、产业格局优化等条件,依然对外资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看来,更重要的是,东莞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国际规则的人才队伍,不断传承着老一辈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
因此,即便在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东莞市近年来引资“提速提质”,呈现出优质大项目多、现有企业增资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局面,今年还吸引了总部经济、服务业等多宗规模超亿美元的大项目。统计显示,外资企业在东莞增资扩产总额从2008年的17亿美元提升至2015年的42.9亿美元,平均增资项目规模增长了2.9倍。由此可见,企业扎根东莞发展的意愿依然强烈。
“十二五”期间,东莞外企新设研发机构943个,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379个。还有一些行业翘楚,专注研发创新,极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有专家认为,正因这些“隐形冠军”不懈努力,东莞现代产业才能葆有竞争力。
“东莞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徐建华说,东莞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抢占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