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已经“退了休”的背水的堰桶,黄朝富和妻子冉碧华既欣慰又深感苦涩 摄/汪登平
涂市乡钟岭防洪灌溉工程 摄/吴燕军
腴地乡村民正在修堰渠 摄/吴燕军
武陵山区,山高谷深,山里人喝水,得背上大木桶到附近的水渠取水。因此,背水的大木桶也叫堰桶。
在酉阳县丁市镇郑家村,千百年来,几乎每个男女都背着这样的堰桶跋涉在找水的山路上。
如今,郑家村建好了水池、安了水管,自来水入户了,曾经的老堰桶光荣“下岗”,成为一段记忆。
找水找得泪花流
郑家村土质系砂岩沙土,植被较差,蓄水能力弱,当地群众都是靠天吃水。每遇干旱,大家只好背着堰桶满山找水吃。
“为背水,我们这里的人不知哭过多少回!”
郑祖平回忆,有年春节,按习俗要做豆腐过年,他背着堰桶去河边取水,来回花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刚到家门口摔了一跤,桶摔碎了,70多斤水流了一地,“肩膀都磨破了皮,结果豆腐还没吃成。”
郑祖平露出肩头,肩膀已结下厚厚的血痂。他说,家里有青年男子还好些,老人、妇女背上堰桶找水就更困难了。
村民冉碧华说,家里的大堰桶跟她身高差不多,每次背水就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特别是爬坡,双腿打颤,回到家里,感觉身子就要散架了,好几天还觉得全身酸痛。
村里有一个叫彭学思的老人,有次去河边背水,艰难地走了两三个小时,一下子从土坎上摔倒,堰桶破了,水全倒了出来。老人坐在地上呜呜地哭了,同行的村民也跟着流出了泪水。
2004年夏天,多日的暴雨侵袭,郑祖平所在的村子出现了滑坡险情,当地30多户居民只好搬迁到王家寨下寨。
下寨有70余户共270多人,原本一口老水井勉强够用,一下子去了30多户人,大家也只好继续背着堰桶找水了。
平日里,大家用水淘米后再洗菜,然后沉淀用于洗脸,洗脸后的水用来洗红苕、洋芋,洗了红苕、洋芋的水澄清了洗脚,洗脚水用于喂猪、牛、羊等牲口。
“那时,好羡慕城里人用上自来水。”冉碧华说。
自来水厂建村里
每逢大旱,不但村子里的井水没了,就连最近的河道也快断流了。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挑水桶、提水壶,彻夜守候在水井旁、河道边。有的人一边守水,一边打牌,结果因为等水有人插队,村民之间大打出手便成了常事。
“再不能等了。”2011年11月,担任组长的黄朝富便动员大家自建小水池,降雨蓄水备用。他率先自建了一个蓄水池,结果那年别人家还在背水吃时,他家可以用蓄水池的水了,“就是建小了点,干旱时间长了不够用。”
2012年,村民们在黄朝富的带领下,纷纷自建蓄水池。随后,当地政府投入14000多元,为村民修建了一个50立方米的水池,暂时缓解了村民的饮水困难。
郑家村泉孔(土地名)的水源、水质都不错,但1组、2组的海拔较高,泉孔的水送不上去,两个组的村民用水依旧困难。
“居民用水既是民生大事,又事关脱贫攻坚。”酉阳县水务局水利站站长杨辉介绍,经过多次勘察,今年3月,水利站作了设计规划,计划投资400万元建设一个日供水500立方米的人畜安全饮用水厂,同时将泉孔的水提灌200余米,彻底解决郑家村1组、2组饮水问题,并连片解决附近的溪口村7组、丁市村下坝(小地名)、厂坝村等地4000余人饮水困难。
杨辉表示,水厂将于今年5月动工,9月底就能投入使用。到时,不只是贫困户,其他村民都会一样吃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堰桶背水成历史
走进冉碧华家,水管直接进了厨房,一只绿色的水龙头就安装在水缸上方。
“既方便,又干净。”冉碧华满脸笑容,伸出右手,轻轻地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进水缸里。她说,以前,大堰桶要背4次水才能装满缸,现在水龙头不到半小时就给装满了。最关键的是这水没有沉淀物,以前背回来的水,一夜之后,缸底沉积了很多泥沙。“现在自来水有了,大堰桶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下岗’了。”她说。
冉碧华搬出了家里那只大堰桶,足足有一米多高,底端小、顶端大,陈旧的桶口、桶身满是伤痕。
“看到它就想起那些背水的日子。”冉碧华有些哽咽。自从有了自来水,冉碧华的丈夫曾打算把这大堰桶打碎做柴火烧,但被冉碧华阻止了,“有对比才有幸福,这大堰桶就是见证。”
在郑家村,几乎家家都把大堰桶高高地放了起来,谁也没有将它打碎做柴烧。村民都说,用它背了一辈子水,还是有感情的。
郑家村负责人说,郑家村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县里、镇上的关心,全村分别采取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引导群众自建水池等多种形式,彻底解决用水难的问题。
70岁的郑祖平说,等全村脱了贫,1组、2组的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他要备好苦荞酒、做好菜豆腐,请镇村干部吃一顿饭,表达山里人对党和政府的谢意。
文/冉志鸿 汪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