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中国频道  >  专题  >  向邹碧华学习  >  新闻

法官邹碧华的生前身后事:他是一位负重前行的纤夫(图)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3.他让法官这个词更加温暖

  “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者。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邹碧华

  12月13日,邹碧华离开的第四天,星期六。

  上午,长宁区法院少年审判庭法官顾薛磊走进“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的终评答辩现场。四下环顾,没有那张总是戴着黑框眼镜、微笑的面庞。

  “那天道别时你还说,这个周六会在现场关注我,可再也没有机会了。”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

  顾薛磊清楚地记得,11月15日,也是一个星期六。中午,他接到邹院长电话。“电话那头,他祝贺我参评,说想听听我的感想,希望有空聊一聊。”顾薛磊又惊又喜。“我一个普通法官,他是高院副院长,虽然是我的老领导,但也很意外。”顾薛磊说。

  邹碧华说的“聊一聊”其实是帮他辅导。辅导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顾薛磊说,自己不善言辞怕演讲,邹院长告诉他:“要做真实的你,把你对未成年孩子的爱说出来。你不是代表自己参评,你代表的是少年庭,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孩子需要爱。”

  人们一遍遍回味、咀嚼那些细碎点滴,感受着他的温暖和光华。曾任长宁法院信访办主任的滕道荣记得,2008年6月,邹碧华刚到长宁法院任院长,常到信访办公室和大家聊。以前觉得信访工作就是收收发发,邹碧华不这么看,他说,信访工作一定要管理规范,真心投入。他主持开发了信访接待软件,要求信访件当天全部录入电脑系统,交由相应部门处理。每天下班前,他都会通过这个系统查阅一遍,看看是否处理妥当,每个信访案件他都心中有数。

  滕道荣记得,邹碧华经常带着他们去走访当事人。有一个当事人,孩子因为输血感染艾滋病去世。大年三十的下午,邹碧华就会叫上同事一起登门看望。“孩子走了,我们都是你们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打了几年交道,当事人把他当作知心朋友。临去高院工作,他还不忘关照同事:“这户人家孩子没了,要经常去关心。”一年夏天,正是八月酷热,邹碧华去走访一位上访的当事人。40多度的高温,上午9点半进去,下午两点出来,在当事人家中水也不肯喝一口,几个小时的劝导,终于让当事人释怀,案件成功化解。

  邹碧华常说,法官要找到一把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钥匙。既要有对公正司法的执着追求,也要有尊重生命与人格、情法交融的人文情怀。

  上海高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余冬爱记得,2002年,自己第一次主审的案件就是邹碧华担任审判长。“我就相信你能行,不过对律师的人文关怀意识还需再强些!”庭后,邹碧华说。今年8月见面时,邹碧华还对他说:“要关心每一个同事,让每个人都有进步,感受到温暖!”

  出生在江西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和外婆一起在乡下生活的经历,让邹碧华格外关切他人悲喜。因为外婆是个哑人,邹碧华比其他孩子开口要晚,也因此学会了读懂别人无言的表达。一段手语、一个表情或者一个细微动作,他立即明了。多年法庭实务中,邹碧华深知“法庭上的心理学”的重要性。“在司法为民的大背景之下,将心理学方法科学地应用于整个司法过程中,法官对案件的处理将不再仅限于生搬硬套法律规则,漠视人性与世情,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释明。”邹碧华说。在他的鼓励下,长宁法院有42人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研读心理学,保持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成了长宁法院的一种文化。

  邹碧华常说,法官需要解答的是如何善解法律、善解人意并进而善解矛盾的命题,使司法的过程或结果充满亲和力。这样的司法过程或结果也必将提高群众对司法的信心,推动法律信仰的形成。

  “他是一个标尺,他让更多人知道,法官不是‘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法官这个听似冰冷的词因你而变得温暖,吾辈因与你同行而倍觉骄傲。”“这世间是有楷模的,真实存在,让我辈有皈依……”一行行网友留言,字字含泪。

  “邹院长,很冒昧地打扰你了,周六我将参加杰出青年的评比,心中很是忐忑,在此次参选中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尤其是邹院长能在休息日还特意帮我辅导,让我无法回报,只能再次说谢谢,谢谢。”12月10日,15时12分,顾薛磊给邹碧华发了这条短信。

  等了一个小时,没有收到回复,顾薛磊想,邹院长一定是在忙。他太忙了。“现在,我想他在天堂一定能看到这声谢谢。谢谢他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顾薛磊摘下眼镜,泪眼早已模糊。

  4.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邹碧华

  12月14日,邹碧华离开的第五天。

  上午10点,上海龙华殡仪馆一号大厅。冬日的阳光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手捧白菊,送这位可敬的男人最后一程。

  一位65岁的老伯一早就坐公交来了。他是一位白血病患儿的爷爷,他说,5年前,邹碧华力主的判决改变了他孙子的命运,温暖了他们整个家庭。“我一定要来送邹院长最后一程。孩子的奶奶说,没什么好报答的,死后把遗体捐给医学院做研究。”泪水顺着他脸上的沟壑蔓延。

  “他的身上有一种感召力,一种人格魅力。凭借理想和信仰,他把这些精神传递到周围,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那是给所有为法治梦想奋斗的人们的。”曾俊怡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一个案子处理好,对一个家庭,对整个社会都会起到推动作用。”他在华东政法大学带教的学生夏关根说,这是老师常说的话。他从不抱怨,只想着如何尽自己之力去改变,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去改变。

  “抱怨只会损耗我们生命的能量。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希望我的墓志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学生张晓丹记得,聊天时,老师曾这样说。在她看来,这是老师思想的源泉、奋斗的源泉。

  他崇尚美,追寻美,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愿意用美的眼睛看待周遭一切。在北大求学,他收获了美丽的爱情。为了爱情,来到上海,甚至学会了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在司法路上,他一步步前行,一步步播种,收获了更多美好的情感。张晓丹说,老师说过,他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他也欣赏乔布斯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同时,我更加认为,要想改变世界,首先必须改变自己。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的人,内心必然十分强大。这样的人,无论是显赫还是在平凡的岗位,都会把自己的理想奉为至上。”邹碧华的声音似乎仍在回响。

  各种悼念文章仍在网上不断浮出,刷屏。“我忽然觉得,这难道不是一种法治理想的接力?大家在邹碧华身上所看到的一个法律工作者的执着、奋斗和敬业,深感共鸣,其实那也是我们心底里最期待的力量,最希望达成的共识。”上海法治声音主编王凤梅写下这段话。

  此刻,邹碧华仍是微笑。“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阳光正静静地照着潦河的水面。白色沙洲上,飞鸟正自由地玩耍。岸边金黄色的油菜花,似乎透过清凉的空气向我招手,又似乎在开怀地欢笑。那欢笑中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也在暗示着秋天的果实。于是我不禁想到,生命中最为可怕的,不是青春的流逝,比那更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

  他看到那条梦里无数次张望的深情的河了吗?在故乡的河边,可以静静地读书、思考、写作。“我想,爸爸不是走了,他是累了,想歇歇了。希望他在天堂有自己的书房、自己的相机,可以看电影。”儿子说。躺在那里的爸爸是那样安静,可以那么近那么久地端详。

  “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邹碧华说过,他喜欢叔本华的这句话。

  “美丽的事物终将逝去,但美丽的事物又是永恒的。只要你永远想着他,永远和他交流,他就是永恒的。”他的学生说,“我们会很努力,为了这个世界更美好。”

  江心,水波轻漾,桨声又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6.79K
哈里与梅根亮相都柏林街头接受民众欢迎 伊斯坦布尔遭炸弹袭击 至少11死36伤(图)
北汽集团徐和谊:以大开放深融合迎接未来 促就业15条惠民生稳预期 前10月新增就业1200万
跟随电影去旅行:布拉格 在这里邂逅特工、寻找浪漫 papi酱获得1200万融资 看看国内外的网红是如何赚钱的?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