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论的重大意义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抓住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是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概括、新总结,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全面深化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
关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精辟论述。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又作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把科学技术提到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的首位,创新了生产力结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注入了新鲜内容。习近平同志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新的实际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就进一步将生产力结构排序引入现实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在理论上使“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嵌入经济运行,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发展,为我国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第一动力”论突破了“发展极限论”等绝对化观点。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终将枯竭。这种观点具有促使人们节约资源的积极作用,但它静止地看待事物,过于悲观,有绝对化倾向。按照这种观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是世界上的资源难以支撑的,就会推导出发展中国家不要发展了的谬论。这也是西方有人制造所谓中国“发展极限论”的一个思想根源。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在特定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科技创新可以突破此类限制。“第一动力论”引导人们向前看,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第一动力”论突破了以供给或需求拉动增长的发展路径。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认为,供给本身可以创造需求,增加投资就可增加利润、开拓市场。但现实中,在资本积累规律作用下,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供求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对此,又有西方经济学家主张以扩张性财政政策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这虽然可以一时缓解矛盾,却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过高,并向劳动人民转嫁负担,饮鸩止渴,引发滞胀。相比之下,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学发展生产力,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升广大劳动者满足需求的能力,使供给与需求联动,形成良性循环,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而且,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动力”论将社会经济循环的“四环节”丰富为“五环节”。人类社会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第一环节。提出“第一动力论”,表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原来蕴含在生产之中的科学技术独立出来,成为推动生产发展以及其他环节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就形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五环序列:创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是社会经济循环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一动力”论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培育、发挥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是通过经济危机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同志说:“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搭建释放“第一动力”的平台
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确了新常态下“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新着力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轨道。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阶段,需要把经济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上。
促使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整合。习近平同志说:“新世纪新时期,一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产业爆发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如果我们不抓住“第一动力”,就会陷入被动和落后局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资源整合的方向,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主攻以新科技为动力的新产业。改变旧的发展定势,将科技创新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需要政府和企业明确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上动真劲、善整合、多投入、见实效。
构建同产业链相辅相成的创新链。习近平同志指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链是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管理、经营有机集成的重要载体。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联又相异,产业链一般是在成熟技术支持下的相关产业链条,创新链则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适应,需要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组成产学研乃至产学研金政联盟。“两链”融合从理论上讲有巨大综合效益,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不能很快获利,而且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这就需要认真探索“两链”融合的具体路径,真正将创新链构建起来。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第一动力”。习近平同志注重创新的层次性,要求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主要靠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骨干力量,打造创新高地;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项目,多数要靠广大中小微企业和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这可谓重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个有指导、有培训的过程,让创新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逐步提高。就空间结构而言,创新也有层次性。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应发挥创新的领头雁和重要基地作用;其他城市和镇分层跟进,以雁行式格局有序展开,形成释放“第一动力”的纵深阵容。
健全发挥“第一动力”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这就要求以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激发“第一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直接地面向市场,打通科技到产业的通道,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尽快把创新活力更顺畅、广泛地释放出来。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科技创新既充满活力又形成合力。
促进人才更好地成长和发挥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领军人才尤其重要。必须破除对人才成长、流动和发挥潜能的束缚,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分配机制。调动创新积极性,需要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以科技成果入股,以科学的分配机制鼓励创新,使科技人员的利益所得与创新劳动相匹配。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焕发科技人员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建设一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热门推荐
更多>- 导盲犬首次火车出游 电影《侏罗纪世界》将于6月国内上映 童绘美丽家园迎“六一” 图片精选:河南安阳“娃娃飞行员”酷炫可爱萌翻众人 张家界天门山天梯速降赛落幕 图片精选:80岁老人穿军装跳水军舞
- 北京:探访社区青少年足球对抗赛 北京迎来持续高温天气 湖南新宁县境内旅游大巴侧翻目前已致6人死亡 重庆永川:机器人送菜工受青睐 190名维和官兵乘南航航班前往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16日—22日
- 西安2岁男童坠井近20小时后成功获救 2015中国国际钱币展销会在京举行 对外经贸大学继教院艺术教育培训在京启动 台北“凉糕摊”小鲜肉爆红 新疆克拉玛依:无预案演练进行时 第六届警用装备展在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