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画猴:看看宋画里的那些猴
“猴文化”在佛教文化、禅宗文化、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皆有体现,从最初出土于河北平山的战国十五连盏铜灯上出现的群猴相戏于树的形象,到今天动漫影片中的孙大圣,几千年来,人们都表达着对于“猴”这一物种的喜爱。
宋画作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艺术高峰,历来被世人所称颂。美国艺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花鸟动物画起初有黄筌、徐熙两派,以黄体为正宗,到宋徽宗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徽宗时,画学正式纳入科考,是中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猿猴作为动物题材中的重要题材,在现存的宋画中亦占有重要一席。在猴年来临之际,本网搜集了猿猴题材的宋画作品,以餮读者。
北宋 易元吉,猫猴图,纵31.9公分 横57.2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易元吉(约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叶),湖南长沙人,字庆之。自幼聪颖,很早就因善画得名。最先他工画花鸟,后来看到了另一位北宋善画花果名家赵昌(活动于十一世纪前半)的作品,深感折服。同时他也认知到,只有摆脱前人的画法习惯,超越古人的所见,方能成为名家。于是他到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并且深入万守山区,对猿猴獐鹿等动物作近距离的观察。另外他也在长沙住所后方,开辟假山假水,蓄养水禽山兽,借着小洞窥看它们的动静作息。如此经过长期努力,终能将眼中所见,藉画笔全然表现,同时呈现出盎然的生趣。治平元年(1064)景灵宫建孝严殿,易元吉受召入宫画迎厘斋里皇帝座后的屏风;又于开先殿西廊画猿,不久染疾而去世。
此画中,一只猕猴(黄山猕猴),脖子上圈套着粗绳,绑系在地,两只小虎斑猫,结伴路过此地,未加留意路旁这只正闲得无聊的“怪客”,哪知一刹那间,猴儿出手挟持住其中一只,另一只则是惊避回顾。
猴性躁急犷悍,在凶蛮中仍有它调皮的一面,尽管被人圈绑着,行动受限,却也无法阻挡住活泼捣蛋的本性。被它环抱在怀的小猫,侧脸瞠目,惊惧地张嘴直叫着,已走避至另一侧的小猫,全身拱起,充满警戒的形态,回头对着顽猴怒目嘶叫,猕猴却是神态自若,鼓吻闭唇地斜视着,一副你奈我何的神气顽皮模样。
猴与猫分别是“侯”、“耄”的谐音字,有封侯长寿之寓意,因此这一题材的绘画是宫廷艺术中的常见吉祥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