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是最家常的娱乐载体之一,大俗与大雅在这里交汇。2014年的国产剧表现似乎比电视剧情本身还要跌宕起伏。有的剧你可能没看过,却一定听过它的故事。年初,年末,编剧于正一部《宫锁连城》,一部《神雕侠侣》让我们看到什么叫噱头大于内容,桥段拼贴与公式化的人物,也让业界反思,荧屏的创造力在哪里?荧屏真的成了娱乐与商业的奴隶?当然,成为现象剧的并非全靠炒作,国庆档一部《北平无战事》发酵至今。7年磨一剑的《北平无战事》,以深厚的剧情内涵、考究的镜头语言、精彩的演员表现告诉观众荧屏中还是有那份耐得住寂寞、反得了潮流、对得起等待的情怀。所幸,这样的情怀我们也能在《马向阳下乡记》、《原乡》等剧中得以一窥。电影、书籍是电视剧的重要资源,今年荧屏又迎来了一批改编作品,其中既有被诺贝尔文学奖加冕的《红高粱》也有备受影视界追捧的《金陵十三钗》,高起点带来了高期待,但是电视剧的家常特质、商业属性与原作的情怀寓意间的博弈从未停止。除了改编剧,今年也是职业剧批量上马的一年,“妇产科”与“离婚案”成了最常见的题材,而艺术表达与内容严谨间的矛盾却依旧存在。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
现象一 口碑剧在家庭与个人中看到“会呼吸”的历史
●《北平无战事》●《马向阳下乡记》●《原乡》●《父母爱情》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叶问那句:“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在无力阻止的历史洪流前,“家”是叶问心中那盏不灭的灯,不惑之年,那盏灯却也灭了。影视作品是神奇的,在现实中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他人的疼痛,但在剧中我们似乎得以感知一二。也许对历史的最大尊重,不是专注江山兴亡的宏大叙事,而是平静地讲述个人疼痛。可喜的是,今年的不少口碑剧都在通过对于家庭与生动个人的展现,赋予历史鲜活的“呼吸感”。
年初,电视剧《父母爱情》借着春节档,掀起了人们对“家文化”的讨论,剧中父母跨越了50年的爱情是温情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观众坦言,剧中最感动自己的是平凡家庭的“家长里短”。父母彼此间的争执与妥协、与5个子女的关系、与邻里的相处之道都成为了“家”这个词最生动的注脚。
电视剧《原乡》讲述了一群撤退到台湾的老兵渴望“归乡”的故事,望家乡,去路遥,多年的生离对一些人来说竟成了死别。那道浅浅的海峡又怎能轻易渡过,这道历史伤口的揭起又岂是易事?《原乡》巧妙地聚焦老兵个体,故事从大年三十这个原该举家团圆的特殊日子说起,张国立扮演的老兵洪根生在台湾已有了新的家庭,但心上依旧放不下在江西老家的妻儿。“回家”一直是这个老兵心中最大的煎熬,而两个家的抉择成了他难言的隐痛。这段历史由于家与人的承载成为观众心上会呼吸的痛。
说到今年的口碑剧总绕不过《北平无战事》。金融剧、谍战剧、历史剧,很难将它嵌套进一种类型,而这些内容剧中却都有涉及。全剧看下来,不难发现,这些表象其实只是编剧家国历史观的冰山一角,巨大的解读空间让该剧充满余味。剧中反复出现的“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便是对美满家国梦的渴望。有人说,主角方孟敖寄托了编剧的历史观,梁经纶承载了编剧的哲学观。因为战乱方孟敖与家人疏远,在一次流血事件后,父亲焦急赶来相救,什么是国,什么是家,在那一刻凝固在父子的深情对望中。梁经纶是一个有救国理想的青年,却因做了错误的选择而承受内心的矛盾撕扯,爱情与信仰的焦灼博弈让他遍体鳞伤。
与前两部剧的厚重历史走向不同,口碑剧《马向阳下乡记》则将目光投向乡村。观众眼中的时髦大叔吴秀波剃去了标志性胡渣,晒黑了皮,走进农村当起了村官。这部前期没多少宣传,题材“很乡土”的电视剧,却在网络中引发热潮,全网点播超过5亿次。吴秀波认为,《马向阳下乡记》的突破在于,这是一部不光拍给农村人看的农村题材剧。剧中不但涉及了“空心村”、土地流转等乡村真实问题,还展现了马向阳这个城市青年,逐渐融入农村、下决心改变农村的心路历程,舍弃了刻意的搞怪、夸张,而是用浓郁的生活气息炮制出鲜活的戏剧感。
有人说,当我们看影视剧时,我们其实是在看传奇、看自己。而在这些口碑剧中我们既看到历史、社会,也能看到自己。情怀是一个高频词,不少影视剧靠它为自己贴金,我们常常说它,却很难精确解释它。幸而有这些口碑剧,给了情怀真正“落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