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高粱》
现象二 改编剧从小说、电影到电视,抓了一手好牌,“转码”依旧不易
●《十月围城》●《红高粱》●《四十九日·祭》●《神雕侠侣》
今年的电视市场,改编作品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潮流。它们中有的改编自同名电影、有的同时拥有小说母本与电影版本、有的则取材自荧屏常客;它们中有的弥合着时代的断层感,却依旧难以收获满场掌声,有的则索性靠着博出位,挑战观众的下线。对于它们,观众可以摇头,但是不可否认,电视与电影、小说天然的媒介差异,以及观众对于经典的想象与预设,早在这些电视剧“出生”前,就形成了一道跨不过的“宿命”。
2009年陈可辛一部同名电影珠玉在前,今年年初,电视剧《十月围城》一开播便收获不俗口碑。虽与电影分享相同的名字与历史背景,但从剧情看,两版作品交集不大。电影版着重刻画为革命不惜牺牲的英雄群像,而电影结束的地方,恰是电视开始的地方。电视剧中,切入口变小,主人公变为黄包车夫阿四,这个本该随遇而安的小人物却成了保护孙中山而牺牲的李重光的“替身”,并卷入商人、官员与革命党人的“生死场”。利用电视剧时长优势,无论是感情戏还是社会背景都得到了更多铺陈,不少业内人士将《十月围城》誉为“符合电视规律”的改编。
但并非所有符合电视规律的“转码”都能获得掌声。电视剧《红高粱》有莫言小说作保障,导演郑晓龙、主演周迅保驾护航,播出前集万千期待于一身,播出后却争议不小。为增加故事性与看点,剧中由周迅饰演的九儿身世变得更加坎坷,还新增了九儿的初恋张俊杰、九儿的嫂子淑贤等原创人物,不少观众在繁复的人际关系与琐碎的事件中,嗅出了一丝“宅斗”的味道。这样的情节、人物设定增加了剧情的密度,却也因过度铺陈与展开,将原著中那份最动人的血性与冲击力消解在零散浅薄的兴奋点上。(记者 张祯希)
与《红高粱》身世相似的还有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在剧本上,后者似乎更有底气。电视剧《四十九日·祭》改编自作家严歌苓在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后,来再度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电视剧的诞生则是导演张黎与严歌苓讨论长达一年的结果。从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到46集的电视剧,灾难中,人性的温情与弱点得到了更加具体的展示。但是仍然难逃拖沓、琐碎的批评,收视率持续走低。
这些争议催人思索,是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转码”成电视剧?电视剧的家常特质与商业属性又如何与原作的情怀寓意妥协?也许,如同诗歌就是被翻译所遗落的东西一样,艺术的转码总也躲不过一边收获,一边遗落。
争议也是一种成长。有的作品在尝试改编的可能性,而有的作品却一次次挑战观众的预期,将争议本身“熬制”成热腾腾的卖点。近期最受热议的无疑是新版《神雕侠侣》。“你不见我后,一天想我多少次?”本该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坐在杨过腿上说出了这句让人大跌眼镜的台词,而杨过的回答则更加肤浅劲爆,“我要想你四百次,上午两百次,下午又两百次。”在这一版《神雕侠侣》中,杨过变成了韦小宝式的人物,热衷于与姑娘调情,而东邪西毒也被套上了各种吸睛爱情桥段。有网友评价,一部武侠经典就这样被糟践成了肤浅的偶像剧,而原著则沦为了一个博名声的幌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