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老手艺留青竹刻 一片普通毛竹的艺术变身之旅

来源:福建日报    2014-12-25 14:46:52
2014-12-25 14:46:52

莆田老手艺留青竹刻 一片普通毛竹的艺术变身之旅   

刘志高

  留青竹刻是一门什么样的文化遗产?它的魅力在哪里?近日,记者走访了莆田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刘志高等人,为您讲述一片普通毛竹的艺术变身之旅。

  这几天,莆田尚道文化传媒的4位年轻人,正在为一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全力冲刺。这支以影视制作为主要业务的小团队,为了这部纯公益的15分钟纪录片已经花了不少精力,光拍摄就足足用掉了三天时间、积累了122G的素材。

  这部纪录片名为《莆田老手艺之二:留青竹刻》,记录的是从上山采竹到雕刻成艺术品的整个过程。纪录片编导郭旭文在拍完这部片子后,被留青竹刻的魅力深深折服:“那些作品很美,历经几百年仍然熠熠生辉。大师的功力深厚,能把普通的竹子变成艺术品!”

  郭旭文口中的大师、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介绍说,留青竹刻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再铲去图案以外的青皮,露出青皮下面的竹肌,由于青皮与竹肌在质地、色泽上的明显差异,所以作品能取得水墨神韵般的艺术效果。时间越久,作品也会越发神奇、古朴。

  虽然取材普通,但选材时却十分讲究。竹农徐文芳家住仙游县游洋镇金石村,是深受刘志高父子两代人信任的竹子加工好手。在摄像机的镜头中,他们带着砍刀穿行在崇山峻岭的竹林中。“毛竹两年太嫩、四年太老,三年的刚刚好。”刘志高说,砍下毛竹后,先剖成竹片,然后立即用开水蒸煮,去除竹片中的蛋白质,防止虫蛀。几道工序认真走下来,才能制成竹刻的原材料。有的客户点名要用竹中黄金——湘妃竹,那就只能翻山越岭寻找合适的竹材了。

  笔筒、臂搁、竹简、屏风摆件……自清朝乾隆年间刘材成开创莆田留青竹刻以来,刘家七代人创作的艺术精品在纪录片中一一展示。“太难得了!”郭旭文说,最让她难忘的是刘材成创作的一个笔筒,用于雕刻的竹筋没有一点杂质,年份够久,看起来又红又透,简直达到了玉的质地。

  要当大师,先学诗书画印

  据记载,留青竹刻始创于唐代。取材于高雅的竹,又能雕刻出水墨画般的效果,这两大优点让留青竹刻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江苏、浙江、上海所处的江南地区人文鼎盛,促使留青竹刻艺术茁壮成长。从学习留青竹刻至今,刘志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海、浙江度过,今年留在故乡的时间最长,也仅有两个月,“因为在江浙沪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受到文人雅士欣赏的留青竹刻,在岁月的流淌中,也浸润了不少的文化气息。刘志高介绍说,早期的留青竹刻,只是一种竹雕的工艺技法,到了明代以后,技法与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种类相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从工艺竹刻提升到文人竹刻的层面。“近代以后,留青竹刻的内涵更丰富,形成了整个竹刻体系。”刘志高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