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之冬”助推内涵式发展成银川“新常态”

来源:银川日报
2014-12-29 09:31:24

  12月1日,尽管北风凛冽、气温骤降,但永宁县“准备之冬”项目集中开工依然火热,在市民公园等项目施工工地,机器轰鸣,数台推土机、挖掘机正忙着进行土方作业。当日,该县17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4.2亿元,拉开了永宁县“准备之冬”项目建设的序幕。这也是银川市让“准备之冬”变成“大干实干之冬”的一个缩影。

  以深入调研谋划科学发展之策,以项目储备迎接加快建设之年,以招商融资积蓄跨越发展之力,从11月中旬开始至今,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市长马力等市领导,紧锣密鼓先后来到县区、重大园区,对“准备之冬”工作进行逐一、系统地调研,还以推进会的方式集中听取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和发改、工信、商务等有关部门工作谋划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谋划开放内涵式发展战略举措。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银川市把“准备之冬”作为“十三五”规划的起点,重新审视、谋划、定位银川发展,积极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围绕新业态、发展新产业、打造新优势,谋划布局未来发展,勾画战略蓝图。

  事实上,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适应“新常态”既要强化战略思维,更要增强机遇意识,在创新发展上谋篇布局。银川市在“准备之冬”工作中提出,力促经济发展由速度向质量转化,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由外延式增长转为内涵式发展,使开放内涵式发展成为银川经济“新常态”。

  “和发达地区相比,只有新产业、新业态大家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就看谁能及早谋划、提前着手、以切实措施抢占先机,谁就能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徐广国指出。

  将“猫冬”转变为主动出击

  在传统思维里,随着寒冷冬季的来临,北方地区便进入了冬闲时节。然而,面对“一带一路”、“两区”建设等叠加机遇,建设内陆开放型试验区核心区的银川,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只争朝夕,变“冬闲”为“冬忙”,将“猫冬”转变为主动出击,“准备之冬”成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的出发点。

  “冬季是新的项目建设年度的起点,是项目的谋划之冬、储备之冬、准备之冬。”徐广国曾在市委常委会等会议和调研中反复强调,“一年之计在于冬”,“准备之冬”是“一季管两年”。而其核心就是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抓好“思想发动、项目准备、资金筹措”。他要求要全力冲刺做好年尾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与此同时要立足早、快,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全面扎实开展“准备之冬”,将工作做得具体再具体、详细再详细,为下年度“建设之春”赢得主动、赢得时间,为下年度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月19日,徐广国、马力等市领导在调研督导今年“准备之冬”工作中,第一站来到金凤区。随后,徐广国等市领导紧锣密鼓连续调研了永宁县、兴庆区、西夏区、灵武市、贺兰县等县区“准备之冬”活动,详细听取了2015年工作思路、目标任务、项目准备等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问题,对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要求。

  实际上,“准备之冬”的第一个层面,就是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梳理重点项目。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和工作上的进步,也是将思想、干部、项目、环境“四要素”贯穿全过程的生动实践。第二方面是针对银川的发展趋势、资源潜力、产业方向和城市愿景,精心谋划、全方位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兴庆区科学编制了《兴庆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大力发展通航产业等新兴产业;金凤区整理储备100个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83亿元;永宁县截至目前储备建设项目162个,近期对17个项目进行集中开工;西夏区洽谈签约项目35个,围绕商贸物流、酿酒葡萄、文化旅游等重点编制储备项目……

  这些是银川市各县区变“准备之冬”为“大干实干之冬”,千方百计争项目、锲而不舍抓招商的成绩单。实际上,银川已连续3年开展“准备之冬”,全市上下已形成了思想共识并成为自觉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针对今年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准备之冬”,徐广国在调研中反复强调,要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围绕新业态,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优势,真正做到抓住眼前的、谋划长远的、抓好启动的。他要求,要全力冲刺,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发展新形势,重新审视、定位县(区)情,挖掘潜力,释放潜能,促进辖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实现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化。

  开放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

  “要以‘准备之冬’为契机,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以改革创新精神编制好‘十三五’规划,为未来发展勾画好蓝图。”徐广国强调,“准备之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市情再审视,结合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理性分析优势与劣势,融合新能源、通用航空等新产业,并以此为新机遇、新起点,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市情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动态变化的。以往的劣势,可能就是今天和明天的优势。譬如,空气干燥成为铸造业的“天堂”;光照足,是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最佳条件;雨水偏少,为发展通航产业提供了最好的净空条件等等。

  正是基于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发展新产业的战略思考,徐广国要求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吃透市情,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优势条件,再审视、再谋划、再定位,深挖潜力,围绕“两区”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全市各项重点工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明年和“十三五”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开放内涵式发展成为银川经济“新常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