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习近平在闽保护文化遗产纪事

来源:福建日报
2015-01-06 09:10:30

  这次会议后,福州市有关部门迅速与开发商协商,以1200万元的补偿收回了这块地。一个月后,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修复工程开工典礼举行,1997年6月竣工。

  “两次仪式,习近平同志都亲自参加了。”时任福州市副市长、后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强回忆。他也是林则徐后裔,现为林则徐基金会会长。

  与此同时,位于鼓楼区文藻山路的林则徐故居也逐步完成被占用房舍清退、拆迁等工作,2003年5月一期修复“七十二峰楼”工程动工,当年8月竣工,其余部分修复正在推进中。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守护有形文物这个文化载体,更是为了扬其“道”。

  对林则徐系列遗迹修复的重视,源于习近平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倍加推崇。1990年6月18日,到任福州月余的习近平就到林则徐纪念馆瞻仰、调研。

  1995年6月3日,林则徐铜像在福州南大门——白湖亭树立。在揭幕仪式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故乡的人民树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同年8月24日,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更加明确提出,我们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多次提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林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自勉联也被他一再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也成为福州的城市精神。

  在福州,邓拓故居、琉球馆等故居、历史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同样倾注了习近平的心血。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稳步推进,但正因为较好地处理了“古与今”的关系,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了发展”。

  短长兼顾:“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人文环境的保护”,“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源头很远,流过历史,流到今天,还要流向未来。文化是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需要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是数万年的积累。

  如果说保护文化遗产不仅留住了先辈栖居的物质场所,也为今人留下心灵的栖息地,那么找到通往一段尘封历史的入口,更是祖先的馈赠。

  从三明市区驱车约30公里,到达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空旷的平地之间,一座金字塔形状的孤峰傲然耸立,这便是万寿岩了。宋代文人邓肃在此留下了“群山透逸不能高,突兀独摩霄汉碧”的诗句。

  这座石灰岩体中有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溶洞。正是在这些溶洞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发现了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制工具及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使得万寿岩身价倍增。

  “这一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这里发现的人工石铺地面,属全国首次,世界罕见,被誉为‘人类最早的建筑’;石器的制作方法、生活形态的相似性,证明了闽台同根同源的密切关系。”说起万寿岩遗址的重大价值,三明市文新局副局长苏世斌如数家珍。

  然而,这个号称“南方周口店”的史前遗址,也曾面临被摧毁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