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少村民已不屑于炸石
随着封坑后砚材管理要求提升,偷盗者偷石为节省时间经常会不顾伤害砚壁,采用炸药方式。偷炸砚石一是普通的雷管,二是无声水炸药。无声炸药曾受偷盗者欢迎,但对砚石伤害大,炸出的砚石暗裂多而降低价值,故目前已少采用。在麻子坑口采石现场,不少村民甚至表示如今已不屑于用炸药炸石,原因是麻子坑没什么好石料了,炸出来的砚石,卖掉还不及买雷管的成本。哀哉。
六、已殃及周边二线砚坑
麻子坑以下分别有朝天岩、冚萝焦、宣德岩、古塔岩等砚坑,这些砚坑砚材储量较少,在清代以后已较少开采,名气及砚石质量均不及麻子坑。但随着社会砚石需求发展及麻子坑砚石枯竭,不少人重新采挖这些砚坑,用以出售或冒充三大名坑石材。此批砚坑如不及时保护,后果亦不堪设想。
七、勘探数据与现实资源的落差
三大名坑的重开,特别是1972年老坑的重开,是事先经过专业地质勘探部门勘探的,当时认为矿石储量仍相当(达300万立方米)。或者正因为此结论,给后面的掠夺性开采带来了心理平衡。笔者采访砚坑村、杨梅村村民,及黄岗镇端砚雕刻工匠乃至名家大师,得出的答案截然不同,且不无道理:地质勘探部门是从砚石的化学成分、硬度、含水量等地质专业角度勘探石头的,其实同一座斧柯山的石头又会有多大化学差异呢?即使是化学成分、硬度、含水量完全相同的石头,在端砚石的工艺品质上也会千差万别,这在熟悉砚石石性的行家手里可谓立竿见影。例如:坑仔岩与老坑,其化学成分、硬度、含水量便完全一样;好的石肉及普通石肉,其化学成分、硬度、含水量并无差异,甚至石脉与旁边的普通石头亦无差异;现在的麻子坑砚石与20世纪60年代的砚石化学成分、硬度、含水量亦并无不同,等等。但其间的品质、价值相差已何止数倍。因此,三大名坑真正的优质砚石,确实已濒临灭绝境地了。也正因为此原因,本文笔者摈弃了为数不多的麻子坑勘探数据,而仅从现象上论述麻子坑面临的状况。
八、文化价值无可替代
端砚历经1300多年,位居众砚之首,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是上天给予肇庆人最值得自豪的礼物。五四运动后,端砚因实用价值萎缩,一度产生“无用论”。但是,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绚丽多彩的砚石品质,加上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使端砚在近年已走出了实用品的局限,成为了具有高度收藏鉴赏价值的艺术品,这种发展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可以说,无论从历史文化、无形资产、经济发展上,端砚的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且不可估量的。麻子坑作为一代名坑,在近代无论其独特品质、结构地貌还是在凝造“三大名坑”文化上,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若存在短短200多年便在我们手里枯竭毁灭,何其哀哉!
斧柯山端溪以东,是优质端砚石矿主要蕴藏地。有观点认为,在此范围内(包括沙铺镇)勘探选点开采,有可能发现石质媲美三大名坑甚至胜于老坑的新坑。笔者调研认为此举既难成功亦无必要:一来端砚之美,主要是基于历史对三大名坑砚石之美和珍贵而形成的,现在想方设法颠覆它,弄一个声称是比三大名坑石质更好的新坑,简直是焚琴煮鹤、得不偿失;二来端砚石本来就千差万别——例如特级的优质麻子坑砚石就有可能比普通老坑石质好——现在到处找些新石头来测试哪块比老坑发墨好、下墨快、石色丰富、石品优秀,相信不但砚界,就连普通市民也会觉得是无事生非,而嗤之以鼻的;三来端砚的实用功能已逐渐消失,现代端砚的文化、鉴赏价值日升,人们更加注重在端砚身上凝聚的深厚文化积淀上,无论如何发掘新坑吹嘘新坑品质,始终不及传统旧坑的吸引力,近年在斧柯山东脉开发的所谓的“新坑仔”、“新麻坑”等便是一例(目前充斥市面的大多便是此类砚石,传统优质坑仔岩、麻坑已较少见);五来根据三大名坑特别是老坑石的石质、形成特征、生长环境及及石脉走向,现在能找到媲美的砚坑几乎是不可能的。
九、价格可能在近年内再度飙升
麻子坑在三大名坑中虽是最迟被开采,但其石质幼嫩细腻,下墨快发墨好而不伤毫,加上石品多姿多彩,几可与老坑媲美,一般来说仅次于老坑,佳石又优于同级坑仔岩。也正因为如此,使其在被发现后迅速跨越其他砚坑,位列三大名坑之一。目前,老坑石价格已渐行渐远高不可攀,日后也只有更高,下降的可能性很低;传统的优质麻子坑、坑仔岩砚石已大量流进少数商家或藏家囤藏,但价格尚在普通消费品范畴之内,这与名坑端砚的真正价值是相差甚远的。物以稀为贵,目前封坑状态下,虽然因便于偷挖等原因市面上仍能买到大量真假混杂的麻子坑砚石,却正从侧面反映了麻子坑优质砚材将最先枯竭,价格有可能在数年后进入一个快速飙升期,这在优质砚石上将尤为显著。(作者:林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