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锏之高地:精神控制
从精神上控制敌人化敌为友,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在军事装备创新的竞赛场上,领头者不怕别人尾随,不怕别人仿制,更不怕别人“山寨”,就怕别人另辟蹊径。当前,美军到处炫耀其所谓颠覆性技术和物理装备,推行震慑战略,以吸引别人眼球,而对生物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军事应用却秘而不宣,正说明其奉行的恰恰是孙子所揭示的战争之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放眼今日全球科技竞争,包括有些自称是杀手锏的装备研发,实质不过伴随人家创作的旋律起舞,表面上看,各种创新团队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摆脱追尾巴、照镜子的窠臼。
围绕装备研发问题,认识上的因循守旧和利益上的画地为牢在各国普遍存在。人的认识水平,和自然进化具有一致性。人的自然进化路径是从物理、生理到心理,越进化,越复杂。直到当代,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熟悉不熟悉,自觉不自觉,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我们都不得不走向一个新天地:人脑认知活动带。
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指挥的,也就是说,是取决于认知的。尽管当下很多人都在人云亦云,有口无心地传颂认知域的重要性,可一旦联系到具体实际,却往往只有物理战技术专家的思路,并没有生理学、心理学专家的声音。各种所谓的信息获取技术、战场感知技术,津津乐道的还是物理信息和物理感知,殊不知,这些虽然重要,但对战场士气、精神状态等心理的感知更重要。
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手段揭开人类认知之谜,实现物理、生理和心理信息的相互影响或转化,无疑是现代军事领域最光怪陆离的前沿、最扣人心弦的探索,也是最令人头痛的难点。但杀手锏既然要匠心独运,要特立独行,要横空出世,就不能不直面这一前沿和难点。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看,可望实现精神控制的手段是BCI技术,即脑机接口技术。美国电影《盗梦空间》为此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说明。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杀手锏探索也必须步其后尘,但作为一种世界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电脑与人脑的互动无疑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军事斗争的崭新前景。正如热兵器时代机枪、坦克、飞机、潜艇均可成为杀手锏一样,信息化时代的人类,要想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抑或实现对敌人的精神控制,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能不在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三者的结合和转化上下功夫、做文章。
撒手锏与杀手锏:不可偏废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体制化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国家介入和干预科学技术的标志。国家扶持科技的目的何在?答案只有一个:制造杀手锏。杀手锏能改变战场上的实力对比,但能否改变战争规则,则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在大炮巨舰主义甚嚣尘上的浩瀚海洋上,潜艇以其神出鬼没的灵活性,无疑是水面舰艇的可怕杀手。但只有在采用狼群战术后,潜艇才真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航线构成扼喉的威胁。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固然重要,但不失时机地创新其使用方法同样重要。杀手锏能让人一目了然,模仿跟踪并不困难,而撒手锏却让人眼花缭乱,需要更高的智慧。尤其是在非物理战时期,科学技术体制化及其可期待的物质性利益,比较容易形成装备持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相对而言,战法创新由于一方面缺少物质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在实践检验上相对困难,自然不受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单一的武器决定论,坚持杀手锏与撒手锏并重,才能深入推动军事创新。(刘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