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践行者:天风证券尽显“黑马”本色

来源:新华网
2015-02-04 15:13:14

  “混改”先行,“黑马”孵化器

  如果没有当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题之举,或许也就没有今天的券商“黑马”天风证券了。

  早年的天风证券还叫做天风证券经纪责任有限公司,在业界只算是“小块头”。发展停滞不前。

  2007年,天风证券决定把公司注册地从成都迁到湖北武汉,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证券公司迁址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监管部门是否批准,四川方面是否同意迁出,湖北方面是否同意接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好在,经过多方的协调与努力,2008年,天风证券顺利迁址武汉,成为中国第一家综合治理完成后迁址的券商,这次迁址在中国证券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2012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天风证券来说,迁址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和多数中小券商相似的是,当时的天风证券同样面临资金短缺、业务量小、经营项目单一等发展瓶颈,在依靠资本和实力说话的证券市场,处于食物链的底端。

  如何能够快速地做大做强?在经过对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的深思熟虑之后,天风证券决定从自身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入手,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现在来看,在眼下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引擎已由过去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之时,天风证券当年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标杆意义。

  天风证券选择了大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开始,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融合由此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头戏。

  但这些主要都是针对国资国企的改革,是国资国企引进民资民企,意在通过国企民企的融合提高国企的经营效率和活力。而天风证券在此之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营企业,股本都由民资构成。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引入国有资本,与其结成战略同盟,让国资“掺合”进民资。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逆向操作模式,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混合所有制注入的新定义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共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并强调“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而天风证券的创新探索发生在6年前的2008年,其前瞻性和践行性不言而喻。

  天风证券认为,引入国资能迅速提高资本规模,与国企合作不仅能争取更多的政府资源支持,还能提高市场信任度,而市场信任度低一直是困扰民营资本券商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多方面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下,武汉国资公司和湖北省联投先后成为天风证券的合作伙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资本市场形势急转直下,武汉国资公司毅然减持了一部分上市公司股票,投入1亿多元资金增资天风证券。之所以愿意成为天风证券的重要战略投资者,武汉国资公司就是看中天风证券这个团队和平台,对这个团队高度信任。这种信任,也体现在另外两名国企股东武汉高科集团和省科投上。武汉高科集团除战略投资外,还斥资1.5亿元与天风证券旗下的直投业务平台、楚天高速等成立5亿元的并购基金,用来收购优质标的企业。

  而作为湖北省政府旗下的资本运作平台,省联投多年来发展迅猛,早已有意涉足证券并将金融打造成集团五大千亿产业板块之一。经过几轮谈判,省联投与天风证券迅速牵手。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天风证券陆续引进了武汉国资公司、省联投、省科投、武汉高科集团等四家国企,作为其战略投资者。

  此后,湖北省内上市公司京山轻机、陕西省大德公司等民企也先后加入战略投资者行列,天风证券资本迅速倍增。而天风证券“混改”后的国资民资充分融合,爆发了巨大的生命力,所产生的一系列“化合反应”效果惊人:

  天风证券注册资本从2008年的1.81亿到目前23.41亿元;营业收入从1个多亿到10个多亿;公司总资产从10亿元飙升至180亿元;公司净资产从1亿多元扩充至近40亿元……天风证券,这个在几年前还排名居后的券商,已完成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业界瞩目的一匹“黑马”,跻身全国性综合券商行列。

  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天风证券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券商中鲜有的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新锐代表。

  虽然国资大量进入,但国企作为战略合作者并没有当“婆婆”插手经营,政府也不干预,完全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对经营管理层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自主权。

  更重要的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搭建起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使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增值,增强活力。

  “混改”,创造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多赢局面。而在它的孵化下,“黑马”横空出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