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

来源:闽东日报
2015-03-02 11:45:55

  四

  1988年10月,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闽东发生的变化,是“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是不简单的。这是他首次提出“滴水穿石”的理念。

  他指出:“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他谈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首先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他说:“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他认为,应当看到“建国四十年来这里同全国各地一样,确确实实在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发展不是瞬息巨变,而是滴水穿石,在比较差的条件和国家投资比较少的情况下取得的,是不简单的。”

  习近平同志看到,宁德基建规模虽然不大,但小中有热,小中有乱。盲目投资,思路不清,急于求成等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发展经济的障碍。因此,当记者问到“我们在采访中感觉到,干部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能上一些大项目,如修铁路,建大港口,办开发区,从根本上一下子改变落后面貌”时,他说:“修筑从福州到温州的沿海铁路,开发三都澳五十万吨泊位良港,创办赛岐开发区并发展成中心城市,是我区的三大经济话题。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早日改变面貌,脱贫致富,这种愿望是好的,热情也非常可贵。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对这三个热门话题我是泼了点冷水。也就是说不能有急躁情绪,不能指望一下子出现奇迹。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当然,对上面提到的大项目,我们也要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将来时机成熟了,是可以大干一番。”

  1989年1月,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提出需要用“滴水穿石”的韧劲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他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此,贫困地区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

  “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

  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又一次阐述了领导者要像接力赛一样,有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的“过山劲”。

  他用“桥与路”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

  他认为领导者要善于“搭桥”,即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疏通渠道,架设桥梁。不仅对全区经济合理布局,正确指导,提供有效服务。还应注意解决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模糊认识,摆正一些关系。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至于“路”,就是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闽东应当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他说“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有913公里海岸线(2008年测绘数据为1046公里),300多个岛屿,建国后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国家很少在这里投资,至今经济仍然相当落后。怎么办?从现实出发,发挥沿海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所遵循的路。”

  “闽东过去靠农业,今后仍然离不开农业的综合发展,发展大农业是闽东坚定不渝的方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路子明确了,下一步的关键是在于反对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习气,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我主张敢为天下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树立‘不耻落后,意气风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

  习近平同志倡导“行动至上”,他这样阐述:“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要比一打纲领更为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

  1989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的六个关系》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施政理念,并用“滴水穿石”概括总结闽东改革开放十年的经济建设历程,勉励闽东的干部群众:

  “闽东的贫困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使闽东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重任;而临海朝洋的地理环境、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开放政策的实施,又使闽东面临着发展战略的考验。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这双重任务,使闽东的工作更加艰巨亦更有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闽东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闽东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令人炫目的变化,而是凝聚着全区人民心血的渐进、累积式的变化,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今后闽东的发展,不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道路,其指导思想我把它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

  “滴水穿石”从此成为闽东精神的核心内容。

  六

  1989年4月,在全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用“滴水穿石”精神,来指导经济工作。

  1989年5月,他在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宣传“滴水穿石”精神,提振闽东人民的信心。谈到宣传工作“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问题的主流,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时,他说:“我把十年的成绩称之为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先进地区相比,目前我们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工作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绝非‘事事不如人’,闽东人有自己的许多长处”,“今后要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闽东十年改革的成就和我们的优势,让外界更多地了解闽东,让闽东干部和群众全面、正确认识闽东,从而振奋精神,增强开发闽东,振兴闽东经济的信心。”

  1989年11月,在地直机关学习贯彻省委四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号召领导干部树立“滴水穿石”的精神。他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经济。”

  他不仅提倡用“滴水穿石”精神做好经济工作,还强调把“滴水穿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89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讲道:“我们要在脱贫致富的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发扬老区革命精神,每一个人都要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滴水穿石、锐意进取、无私奉献。”

  他认为,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标志着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渗透在整个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体现在脱贫致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现代文明与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的精神愚昧相决裂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向纵深推移,必将遇到新的阻力,激化各种矛盾。因此,“扶正祛邪、去伪存真、惩恶扬善、褒美贬丑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突变和飞跃,特别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如同积硅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收获。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又必将是‘滴水穿石’的一种过程。”

  1990年1月,宁德地委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同志作《坚定方向,艰苦奋斗,满怀信心,再创宁德地区工作新业绩》的报告,指出:“我区发展经济只能做长期艰苦的努力。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的辩证思想,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幼稚思想、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努力养成在任期内留下长劲和后劲的广阔胸怀,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振兴闽东经济。”

  这次会议上交流的典型材料汇集成册,呈送习近平同志审阅,他欣然为集子题名《滴水集》,并作序。

  在《滴水集》序言中,他这样阐述:

  “滴水可穿石。改革开放的十年,闽东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闽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它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体现着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获取成就和推动变化的过程中,闽东人民的先进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当中,有靠勤劳起家、科技致富的新型农民;有精明开拓、活跃在商品经济舞台上的企业家;有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的山村女教师;有把穷山村引上致富路,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的‘战斗堡垒’等等。在他们身上展示了‘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

  “滴水聚成的涓涓细流,将汇成江河奔腾向前。《滴水集》的汇编,旨在讴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通过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的典型示范作用,将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推动闽东各项工作的巨大力量。”

  在“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引领下,围绕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连续出台,各级干部群众思想稳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热情持续提升,宁德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大气候,经济建设稳步推进,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问题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四下基层”形成了风气。粮食总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脱贫致富取得新进展,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持续、稳定、协调的良性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