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为先 继而求“术”
传统文化培训班渐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就已出现了。背后的主要原因,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各级考试的加分项目取消,教育部门也发出“中考、高考将逐步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一类的信息。家长为孩子升学计,培训机构为赚钱计,自然会有这样的选择。对此,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有人认为是好事,这类培训转型值得肯定;有人认为这无非又是教育趋利的又一表现,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认识的新误区。
由于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对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清,于是在获知传统文化内容与升学考试挂钩以后,各地区、各学校,尤其是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便围绕着传统文化教育翻出了许多新花样,一批所谓的古代文化经典纷纷挤进课堂和学生书包,一些莫名其妙的貌似传统文化活动被开发出来。校园内外也平添了许多摇头晃脑的经典诵读班和假模假样的古礼修习者。
造成此种乱象的原因,一是社会尚不明白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难免出现偏差。二是功利主义作祟,或为响应上级号召,仓促跟风,甚至作秀;或为延续应试教育的老路,希望抢占考试改革的先机;或为经济利益驱动,表面推崇传统文化,实则推销教材,有偿辅导。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道”和“术”两个层面来看待。道是根本,是在认清传统文化性质基础上对其当代价值的理性把握。术是实现道、落实道的手段,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从道的层面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至于术的层面,则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不必机械僵化,更不必抱残守缺。只要准确领会了传统文化教育之“道”,就不难找到传统文化教育之“术”。
目前,面向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材达数百种,内容和体例很不统一。这些教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传统文化教学的需要,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大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组织编撰一批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教材,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师,或者提高现有各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
正因为在理念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清,具体的相关主题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僵化和诡异。见诸报端的传统文化培训要求女生下跪体验所谓妇道,学校用儿童古装诵经替代升旗仪式,名目繁杂的成人礼、开笔礼、拜师礼、奉母礼,都让人不知所措。对此,传统文化要两面看,教育者需要向当代中小学生阐释的,是古礼倡导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而非叩首作揖、恭前倨后的僵死仪节。
其实,任何时代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当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遵从这样的规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传统文化也自然一脉相承。从古人的日常琐细如写字、穿衣、饮食、交游、奉上、待下、侍亲、敬长中体会,诵经万卷不如向师长问好,珍惜粒米胜过做十万罗刹道场。从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即达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单承彬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