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
2015年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行千人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后,700余中小学生依次分批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
2014年6月,一名“女德国学班”的女童受虐事件更是揭开了北京顺义、昌平等近郊“黑私塾”的内幕。
对上述乱象,多位专家予以痛批。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怡说:“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儿童国学班、女德班,不仅摧残儿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则将当前种种误区和乱象归纳为“庸俗化、商业化、形式化、娱乐化”。他认为,这“四化”盛行不衰,一方面是某些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无知误解,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内;另一方面是某些人恶意曲解,借国学之名敛财,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培训机构。
“我还有一个担心,”作为多年担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副组长的漆永祥说,“我听说有的学校专门推出了‘传统文化与高三复习’的安排,培训辅导机构也在动这方面的心思。现在一些老师预期,2015年高考可能会大幅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作文题目可能也与此有关,倘若真的如此,那真是高考的一场灾难。”
“切不可以行政化、运动化的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黄厚江说,“让传统文化内容进高考,关键是如何体现,倘若用渗透的方式适度体现,也许问题并不大。”(记者 汪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