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梁平:一个人与两座城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2015-03-04 14:58:52

诗人梁平:一个人与两座城

  

  2013年出席与川师文理学院合作签字仪式

诗人梁平:一个人与两座城

  

  2014年访问韩国,与诗人吕德安合影

诗人梁平:一个人与两座城

  

  2010年与韩作荣、叶延滨、娜夜等中国诗人在什邡采风

   包容的城市 无法分割的情怀

  对于生在重庆长在重庆的梁平,如果说重庆是他的故土,而成都则是他的乐土。在重庆,写诗作文对置身官场的他只能算是业余爱好的话,那么在成都,写作则像拐棍一样,成为他精神和身心最大的满足和支撑,写诗,成了他思考和生活的一种方式,犹如一日不可无水,三日不可无食。

  正是这样的土地情怀,梁平的许多诗作都跟地域有关。梁平纵横恣肆的才华也得益于土地的养育、岁月的积淀和深入灵魂的童年的洗礼。从医学上便有佐证,童年的胃蕾习惯的那个味道,必将影响一生的兴趣和选择。童年的摄像机记录的生活底片必将左右一生的镜头聚焦。说到口味,生活中的梁平最怕的就是洋餐,每次出国,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对西餐敬而远之,再漂亮的西式餐点都刺激不了他的神经。这一点,圈里人无人不知。关于此,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与作家迟子建、毕淑敏一道的一次德国之行,当迟子建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听众,正大声地朗读她的作品,其中有一串精彩的中国菜名时,迟子建脑子里立刻反映出可怜的梁平连日来在国外吃不饱喝不好睡不好的样子,突然爆发出忍俊不禁的大笑,搞得台下的听众莫名其妙,而坐在旁边的梁平也不知如何是好。

  而对土地有着浓浓深情的梁平,说到那些已经写进骨髓的地名、城市名或街道名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们只会让他口舌生津,忍不住就会咂巴咂巴地充满无穷回味。比如:《成渝高速》:“成渝高速/是我惟一不能感受飞翔的速度/横卧在成都和重庆之间/混淆我的故土……”;《回家》:“成都有一把钥匙在手/重庆有一把钥匙在手/往往一脚油门踩下以后/以为人在家里,手机却开始漫游……”;《成都:红星路二段85号》:“站在窗口,看得见天上的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还有一颗,是诗歌……”“这个地方总使人想起某个车站/有人离开,又有很多人走来/那张车票可以受用一生/从布后街2号开始,诗人的庙堂/在这里。但从来都没有佛/门牌改变了,诗歌还在,永远……”

  一个人在成都,心却在两座城市之间漫游。“曾经有三次离开这个城市(指重庆)的机会,都因为这种情感放弃了。我喜欢生我养我的这个城市。即使现在我已经离开,也无法割断我与这个城市的血缘和情感。”这是梁平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的深情道白。

  表达对一个地域更深刻的理解,梁平仍然选择了艰辛但却有着定格意义的长诗。比如《重庆书》、《三星堆之门》、《诗意什邡》、《家谱》等。梁平说:“我把我的写作方向确定在我的生活经验上,确定在生我养我的这个城市,书写我所熟悉的人和事。由于这个确定,我把写作当成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报答。”2006年,当1300多行的长诗《重庆书》在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上隆重推出,像是在诗坛上扔出一颗炸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