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

作者:重庆文理学院 李才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5-03-19 04:31:00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内部各要素各自独立运行,分散、封闭、低效,互动交流不够、协同统筹缺乏,各方的管理自成体系,各方的利益难以统筹,制约着共同体整体效果的发挥。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在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如果不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出现各要素间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等现象。因此,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其主要目的是避免生态共同体中各要素内耗,进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生态共同体的各要素各自为政、互相脱离、分散管理,彼此间相互封闭、相互孤立,缺乏全局观念、整体意识,难以发挥“共生效应”;第二,生态共同体的各要素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地位、功能、关系不清,职权利不明,无法形成“共处效应”;第三,生态共同体机制缺乏优化,致使各要素之间相互排斥,缺乏协同创新、合作意识,缺少统一管制和督促检查,没有形成“共振效应”;第四,生态共同体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性和有机的衔接性,“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内部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协同达成的。因此,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内部结构,是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轭效应的关键。

  优化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课堂与课程。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现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第二,课堂与学生。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动融通的目标。第三,学生与课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承受教育者影响的客体,而是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课程改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学生与课程间协同促进的目标。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学校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主要场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整体育人的新格局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接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按照教育总体目标的要求,规范各自的教育行为,构建社会、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