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大学寒假回村办“春晚”:农村过年只闻麻将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03-24 09:27:39

  “他们不是不想改变,只是缺一个机会”

  春节越来越近,却没有一个村民主动要求表演节目。大部分男人还在外地打工,村中基本都是妇女和孩子。怎么办?

  吴胜斌先招呼来了村里的小朋友。“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一喊就来了。但让各位婶婶、伯母参加广场舞,就稍麻烦一些。很多人刚开始不好意思,就不想来。”

  他们挨家挨户拜访各位伯母、婶婶,请她们加入表演队伍,答应的却只有4个人。吴胜斌决定采取“一计”。

  排练第一天,他从家里搬来了旧音响,让史甜琪带着小孩子们在村中湖畔的空地上学跳《小苹果》。“其实就是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果然,很多孩子的家长前来围观练舞。“她们看到孩子们跳得好,我们也一直在劝,最后就有人加入,后来人越来越多。” 村里有几位阿姨在外打工时跳过广场舞,她们加入后,还主动分担了教舞和宣传的工作。

  作为《小苹果》的教练,史甜琪感触很深:“孩子们都很聪明,大概三四天,就跳得很整齐了。他们不是不想改变,也许只是缺少一个机会。”

  农历腊月二十六之后,打工的人纷纷返家,“村晚”也火了一把。很多人根据特长,主动报了节目。

  在腊月二十八,节目单初步定了下来:1段黄梅戏、1个魔术、两个乐器类节目、3个舞蹈、13首歌曲。“都是大家主动来的,我们尽量筛选一些有意义的歌来表演,比如《父亲母亲》。”

  节目有了,吴胜斌却没有停止思考:“怎么让晚会更有意义?”

  他们决定在晚会里加一个颁奖环节。吴胜斌在纸上列出了“最佳丈夫”、“最佳媳妇”、“杰出青年”、“最佳长辈”、“少年先锋”、“最佳教育”6个奖项名称:“想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一个榜样。”

  “评奖?评什么奖?”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一贯支持他所有行动的父亲刚开始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不就是开晚会吗?这个有什么用?”

  不仅是父亲,全村人也都不理解。腊月二十八那天,吴胜斌和李志文亲自登门拜访全村每一户人家,最后硬是把每家一头雾水的男性户主,请到了自己家里开会。

  “我跟大家详细讲了每个奖的含义,发给每个人一张白纸,让每个人把自己心目中最符合这个奖的人写在纸上,从给小孩子的‘少年先锋’开始,按年龄顺序评。”吴胜斌说,“我们尽量透明,每评完一个,就重新发纸,最后由李志文公开唱票,当着大家的面评出了每个奖的得主。”

  这是韩店组村民第一次知道,在彼此心中,谁是“最佳长辈”、“最佳媳妇”。

  “最佳丈夫”史结义的妻子多年来瘫痪在床,他始终精心照顾妻子,不离不弃。“最佳媳妇”高月霞的丈夫在外打工,她一人照顾两个孩子、80多岁的双亲和年老的哥哥。“最佳长辈”金四田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少年先锋”方小宇听话懂事,成绩好,是全村公认的好孩子。而“杰出青年”和“最佳教育”奖,则分别由吴胜斌和他的父亲获得。

  “希望通过评奖,让大家看到身边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不仅是文化活动,精神生活也应该丰富多彩。”吴胜斌专门买了奖状,请村干部盖了公章,“让这个奖显得更有说服力”。

  临近春节,天气不好,看到大家热情很高,他们也考虑过是否将晚会提前开始。“但后来一想,年三十打麻将的现象最严重,提前办就失去了让大家离开麻将桌的意义。”李志文说,最终晚会还是确定在除夕举办。

  村里年轻人和老人的观念碰撞,也让他们印象颇深。

  晚会选址在吴胜斌家门口。“刚好我家就在村中湖的堤岸上,地势较高,不用搭舞台的地板。”根据地势,他决定把舞台搭在南面。

  “很多老人指责我们,舞台应该坐北朝南,这样根本不对,不合规矩,让我们重新来。”他们讲了很多“舞台高有利于观众看节目”的道理,老人们还是很难接受。

  “老人们很少接触新信息,传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不理解我们。”吴胜斌说,“这个只能好好沟通,让他们平时多看一些新事物吧。”

  但3个90后也收获了越来越多来自父辈的意想不到的温暖。

  吴胜斌的父亲专门开车到邻村借来了不锈钢管,和3位叔伯一起搭好了舞台上挂灯光、横幅的架子。条件简陋,舞台背景只是做编织袋的红白蓝条纹塑料布,却糊上了一大张花花绿绿的仙鹤、宝塔风景画。细心的长辈们特意找来了两盏红灯笼,高高挂起:“过年嘛,热闹!”

  吴胜斌花了一下午,赶到乡里的批发市场,买了音响和小灯泡。“专业的音响要1万多元,太贵。”他尽量选最省钱的。加上搭建舞台的各种设备,他垫付了1000多元。

  天不遂人意,在晚会彩排时,廉价音响“罢工”了。

  最让吴胜斌感动的是,几位村里的长辈马上站了出来。他们联系乡里卖家电的人,借来了一套专业的设备。“从清晨6点出发去乡里,晚上10点多才回来,饭都来不及吃。”

  当地人均年收入大约在五六万元,7位村民自发给晚会捐了3060元。“本来没想麻烦大家,可后来大家要给我们友情赞助。”吴胜斌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用得比较节省,最后还剩1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