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与修复:东亚五国跨越千年的对话

作者:宋玉萌 来源:新华网
2015-12-11 18:18:56

  古籍修复者:面向自我的对话

  繁华背后,更多是研究者以匠人精神默默无闻的付出。这种付出很多时候变成了研究者与古籍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孤独的对话。

  据2014年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公共藏书单位的古籍修复师不足700人。修复古籍文献就是留住和守护珍贵的、同时随时可能失去的文化。项目参与者、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杜伟生就是这样一位守护者。

  杜伟生从1990年开始参与及主持敦煌遗书的修复工作,曾远赴欧洲帮助修复欧洲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敦煌遗书。他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这个活儿一般人干不了”。他说,古籍修复师对于心性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心细如发、心静如水,耐得住寂寞。要修复的纸张,很多都破乱零碎、脆弱不堪,“我们在工作的时候,真的是连大气都不敢喘。”

  这样的“心静如水”也会偶尔有抓狂的时候,“有次我修一个元代的天文图,当时整个图已经酥了,碎成300多片。我花了一个星期把它拼好。结果来个人,把一本书往我桌上一拍,刚拼好的图全散了……”

  而现在更让他担心的是后续继承者的问题。他介绍说,现在有很多关于古籍修复的培训班,2至3个月就能完成一期学习,但是这些人真能“上手”修复古籍文献吗?他觉得“不可能”。“古籍修复牵涉的学科很多,光祛霉一个步骤,可能就涉及物理、化学、史学、美学等知识。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据说在日本,这样的古籍修复师,需要八年才能出师。

  另一方面,他介绍说,在他自己所在的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团队,人员主要结构也出现了断档。主要团队以50多岁研究者和近些年招收的20、30岁年轻人为主,“没有40多岁的人,十年后等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干不动了的时候怎么办?”

  名人族谱:古籍堆里的新发现

  在此次历时7年的项目过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被发现。

  据此次会议的承办者——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庄立臻介绍,最近正在瑞典领奖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其父亲、母亲的家谱都收藏在天一阁。据庄馆长介绍,屠家这套家谱是从南宋开始记载,一直到屠呦呦父亲这一代。据屠呦呦母亲一方的家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咏白在民国时期曾经履任中国银行东三省分行行长。

  此次会议的举办地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馆藏有许多江浙地区近代著名家族的族谱。包玉刚、周星驰等名人家族族谱都收藏在天一阁博物馆内。就在举办这次会议之前,天一阁博物馆已经写信与屠呦呦进行过初步的沟通,目前关于这两本家谱如何处理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答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