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创新工程,建设有守有为的高端智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5-12-16 05:00:00

  记者:在“创新工程”启动仪式上,您曾经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这串数字意味着什么?近一年来,这些构想的落实情况如何?

  唐洲雁:“一二三四五六”,展开来说,“一”是实现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智库这一总体目标;“二”是采取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三”是推进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经费管理三项重点领域的改革;“四”是强化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数字信息化、精品成果四大支撑;“五”是发挥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五大功能;“六”是探索建立准入制度、退出制度、报偿制度、配置制度、评价制度和资助制度六大创新机制。

  经过前期筹备,7月3日,26个创新团队全部签约,创新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总结起来,落实情况主要有以下突出亮点:

  在科研管理改革方面,通过成立创新团队,创新科研组织方式,设立了创新工程重大支撑项目,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第一批确定的16个重大支撑项目,既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又包括关系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还有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

  在人事管理改革方面,建立了创新岗位人员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团队内设置首席专家、执行专家和研究助理三个层级,打破了过去职称、职级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首批创新团队成员中,不少副研究员被聘为执行专家,一些研究员却被聘为研究助理,另外还有一些正高职称的人员甚至没有能够进入创新工程。

  在经费管理改革方面,采取“开前门堵后门”的方式,在绩效支出中设置了创新报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同时加强经费管理,建立起统一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支付,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创新工程经费合规合法合理使用。

  记者:改革成功不成功、创新见效不见效,关键要看成果,看这些改革对我们资政研究、实力提升的贡献程度。在这方面,有什么事实可作证明?

  唐洲雁:“创新工程”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激发了全院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近一年来,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我们对关系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研究的课题优先立项,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多份研究报告得到省领导肯定。我们开展的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各课题组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一部分研究报告提交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打造精品成果方面,我们推出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山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面面观”》等著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我们在中央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10多篇,及时发出山东声音,扩大了我院在社科理论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资政启民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接连主办了第二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新型智库建设与决策咨询研讨会、首届华东智库论坛、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论坛”“全国社科院系统中特理论研究中心年会”、生态经济研究前沿国际高层论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增强了山东社科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辐射力。

  “山东智库联盟”的建立,是我院智库建设取得进展的一大标志。该联盟于7月15日成立后,接连举办了多场“泰山智库论坛”,与潍坊市人民政府、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地市政府、研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美国兰德公司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研究合作备忘录。依托创新工程的体制机制,我院与省社科规划办联合设立了“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专项”,山东智库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家学者优先立项。

  为更好地适应省情数据库建设工作需要,我们利用实施创新工程之机,成立了山东省情研究院,全力打造省情数据库。现在,山东社科院乃至山东省历史上第一次由学术单位主导和主持的年度性、跟踪性大型调查——“山东经济社会综合问卷调查”已圆满完成。今后,省情院还将开展“山东省城镇化政策绩效评估”“山东省老龄化和养老政策调查”“山东省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山东省公共部门行政绩效”等专题调查分析,聚焦社会转型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舆情信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