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晚年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探索与青年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发生了切换和改变?应当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孙熙国:任何真正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和解答。马克思的理论也不例外。正如马克思1865年4月在《自白》中回答女儿的问题“你的特点是什么”时所说的“目标始终如一”那样,马克思的目标就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解放。从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马克思研究的这一目标从未改变,也未出现根本性的“中断”“改道”和“转移”,更谈不上向早年的“回归”。那种力图通过寻找马克思早年和晚年之间的差异,以此宣扬和制造“两个马克思”的说法是站不住的。
从马克思一生理论研究的目标——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出发,不难发现,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是为了通过对古代社会和人类早期生活与实践状况的考察和研究,来完善、发展和深化他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时代问题与历史任务的认识,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一时代问题、完成这一时代任务的基本方法和现实路径。
就经济解放来说,晚年马克思考察古代社会的生活和实践,不是要求我们回到原始社会,而是通过对财富,尤其是集体财富的历史形态与历史意义的研究,说明集体财富的创造与公有制的实行,既是适合人类本性的原初方式,又是未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
就政治解放来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是从古代社会中个人与共同体相统一的原始状态中发展而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是马克思研究古代社会得出的基本结论。
就精神解放来说,马克思在他的晚年笔记中不仅考察了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路径和内容,而且通过考察原始道德和宗教等精神现象的产生及其内容,追溯产生这些精神现象的物质的和世俗的基础,探讨人类如何改变物质和世俗世界的不合理状况,克服人的思想精神异化,寻找实现劳动阶级精神实现解放的现实道路。
可见,马克思所讲的劳动阶级的解放是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精神解放三位一体的解放。马克思晚年所做的工作,和他早年所做的工作一样,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三个解放”、做“三个主人”这一主题展开的。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研究不能在概念称谓上兜圈子而应看到马克思这些笔记的强烈的实践意识,即看到马克思晚年为了探索如何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道路而作出的努力。因此,无论是把马克思晚年笔记归结为“古代史笔记”(如苏联学者),还是从人类学角度把马克思晚年笔记定义为“民族学笔记”(如西方学者克拉德),还是把马克思晚年笔记诠释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如一些中国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遮蔽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历史使命,即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