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指出,“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忘记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否则我们将没有未来。”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在您看来,原因是什么?近年来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撑这一结论?
孙熙国:看一种理论是否拥有生命力,就要看是否有适合这种理论发展的土壤。简单地说,就是要看理论对实践、理论对现实有没有用。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研究让劳动者、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理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希望过上好日子,都期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都向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都呼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是中国人民的目标,也是世界人民的追求。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人类历史的大趋势改变不了。人类社会最终都要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方向走,这就是各国人民呼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具有强大生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也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种影响力和生命力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各种问题的正确解答,根源于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更根源于它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切和维护。正如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所说:“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灭。”
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找到了无产阶级,找到了劳动群众这一强大的物质武器,就在于它是研究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科学。
记者:在您看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发展与传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应当如何推动其发展?
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发展和传播既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回应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特点、回答时代问题。第二,东欧剧变虽然过去20多年了,但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传播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今天,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国际范围内提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第三,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几乎成了专制和贫穷的代名词。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我们为马克思主义正名。第四,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状况相对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缓解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削弱消解了工人阶级的斗志,致使其社会主义意识有所弱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需要做好至少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积极关注和回答时代问题,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二是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化,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国际话语权。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和实践的重要代表,中国应主动示范引领,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和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以百姓心为心,把老百姓真正放在心上,切实维护和实现好劳动群众的利益。做到了这一点,那么,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世界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生机,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专家名片
孙熙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程教材《中国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