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用北斗照亮人生坐标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人物小传
谢军,1959年生于山西省临汾市,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
从事航天工作30多年来,谢军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3、2、1……点火!”2017年11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划破苍穹、翱翔太空。“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三号卫星首次发射圆满成功,拉开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序幕,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点亮了又一盏明灯。
测控大厅欢呼的人群中,一位戴着无框眼镜,身着蓝色外套的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不住地鼓掌。他就是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很开心也很兴奋,北斗这张蓝图终于实实在在地摆在大家面前。同时,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胜不骄、败不馁。35年来,谢军把他所有的热情和执着都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接过老一辈航天人“接力棒”
1982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谢军,被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工作,该院从上世纪80年代北斗计划起步开始,就一直担负着北斗卫星系统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作。谢军与北斗结缘的种子在那时便已种下。
“那些航天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对待工作真的是一丝不苟,这对我影响很深。”初到504所,谢军便被所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航天人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所感染。
那是一段至今令谢军难以忘怀的日子。刚到504所时,谢军被分到天线技术研究室。那时测试天线一定要爬到野外一个很高的测试塔架上。当时的谢军并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只觉得自己年轻,应该上塔架,但一爬到高高的测试塔架上他就不停地眩晕,浑身没劲,室里的老同志知道后就不再让他上测试塔架,于是他就在地面上负责转动转台上的天线,那时转台转动天线只能靠手一度一度转和测,烈日炎炎下他一蹲就是一下午。
不久之后,谢军接手了第一件产品的研制——同轴波导转换,那时调节测试驻波的仪器设备非常简陋,需要用手一点点垫模片,把模片垫得合适了指标才会满足要求,这是一项琐碎而单调的工作,但谢军认为,那段时光学到的知识十分扎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是在504所那段岁月的历练,让谢军养成了刻苦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让他坚定了要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决心。从504所最年轻的高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副所长,一路走来,十几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谢军参研10多颗卫星和飞船的工作体会。
2003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谢军的人生轨迹。“当时的五院院长亲自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可以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一职。”谢军告诉记者,那时候北斗一号第三颗卫星已发射成功,双星定位系统更加稳定。自己也觉得,需要有一支更加专业的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北斗工程下一步研制工作中去。
征服挑战解决困难很有趣
2004年,谢军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岗位变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职务变了,肩负的使命更多了。“如何从关键设备研制单位的负责人向卫星总设计师过渡,这是一道十分棘手的难题。”谢军坦言,担任总师之初,许多知识都没有掌握,诸多问题都不是很清楚。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是每一个航天人必备的精神品质。对卫星总体结构不了解,谢军就亲自去拜访相关领域的老专家,直到把每个部件、每项产品、每个问题搞明白才肯离去;对热控分系统、电源分系统不了解,他就逐一去请教专业能力强的老师傅。
“作为总师,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谢军回忆说,2013年北斗三号工程伊始,经各部门研究决定,在北斗三号卫星上使用国产化行波管放大器。该设备之前一直是引进国外技术,因此要严格把控首次实现国产化的产品指标。负责研制行波管放大器的单位攻坚克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研制出6台设备。可是,谢军在认真检查这6台产品之后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质量未达标,全部重做。“当初作这个决定还是非常艰难的,这不仅意味着该单位要推倒重来,继续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设计,甚至会导致整个工程大幅度延期。”谢军表示,质量和进度就像天平的两端,不能顾此失彼,总师最大的压力便来自于如何保证在“零失误”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工程进度。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工作辛苦时,谢军微微一笑说:“航天工作很吸引我,当你有了热爱,所有征服挑战、解决困难的过程都变得十分有趣。”
奉献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004年,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揭开了中国自主导航系统研制工作的崭新一页。彼时,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从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到三种轨道、混合星座方案的设计;从攻克卫星上采用的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到通过批量生产和密集发射保证卫星系统发挥其有效性……十余载“造”星路上,谢军和他的团队始终都在逆流而上、乘风破浪!
时间精度是卫星导航的命门,天地间时间越同步、误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有“导航卫星心脏”之称的星载原子钟就发挥着提供时间基准的作用。在北斗二号建设时,星载原子钟成为绕不开的“拦路虎”。“航天产品的核心是质量过硬,性能稳定。”谢军介绍说,研制出的第一台原子钟在工作时经常会出现突跳,精度很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他经常深入一线与大家一起分析原理、掌握一手材料;有的时候,他宁可36小时不合眼,也要坚持做完产品实验,不会错过一个疑点,不能放过一丝误差。
那几年,谢军总是频繁往返于北京、西安、武汉、兰州等地,生怕有一家研制单位掉以轻心、松懈生产,担心有一款产品未达标准、出现问题。经过谢军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北斗用上了自主开发研制的原子钟,其天稳定度达到10-14量级,授时精度50纳秒,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
卫星寿命是有限的,以北斗二号为例,很多示范项目还没来得及应用,在轨卫星便已无法正常提供服务。所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必须迅速打入空间、快速完成组网,这对五院的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五院引入流水线作业模式,就像生产车辆一样,每一个作业点都有相应的生产工序。此外,科学的规划管理也让生产有条不紊。任务开始前,谢军总会同生产单位做好沟通,并为每一类产品制定生产计划。一旦输入到达,随时就能开展生产。例如在卫星热管生产中,下午4点设计图纸到厂,下午6点工艺图纸就完成晒图并下发到车间,当天晚上就开始正式生产,最终只用10天左右就完成了热管产品制造,将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
“2010年到2012年我们共发了14颗卫星,截至2020年,将会有30多颗北斗三号卫星闪耀太空。我们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谢军如此形容组批生产。
在北斗研制工作中困难常有、挫折不断。“好在有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让每一道难题都迎刃而解,让每一次险情都转危为安。”谢军认为,卫星研制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工作久了,奉献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做这些事情”。这是谢军也是所有航天人内心最质朴的声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芃达)
热门推荐
更多>- 伦敦飞去俄罗斯理发 23岁富家女:我没有被宠坏 司机高速上突发休克 民警不顾呕吐物人工呼吸急救 开往明天的列车 山东一高校学生每天要“赶火车”吃饭 中国日报:2016两会缩影 凡人不懂的时尚:东京时装周惊现“变异模特”(高清组图) 嵩山少林三皇寨绝壁惊现僧服练功者飞檐走壁
- 双胞胎姐妹共享男朋友 为了保持一致同步怀孕 “最牛乞丐”海豹每天爬过马路去海鲜馆"蹭吃" 北京石景山游乐园摩天轮今日拆除 陕西一游乐场免门票 游客挤爆现场 香港将拍卖一枚康熙印玺 估价1500万美元(组图) 2016年两会:礼仪小姐、引导员点亮最美的那一道中国红!
- 居民楼墙体倾斜开裂 仅靠数十根木棒支撑 围棋人机大战第四局 李世石首胜 上海铁路局:15元盒饭不断供 至少一道荤菜 青岛一馒头店现四米高蒸笼 阿尔巴尼亚电视台女主持人半裸出镜 俄罗斯女子手提4岁女童头颅 威胁自爆
- 多地密集“晒家底”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地方税收新增长点
- 国资委谈混改进展:超三分之二央企实现产权层面混合
- 统计局:8月份制造业PMI为51.3% 非制造业扩张步伐加快
- 工信部:7月配合立案查处“伪基站”违法犯罪案件21起
- 北京新机场明年通航 西站高铁20分钟直达
- 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10部好莱坞大片 续集撑起半边天
- 盘点:十张图回顾文娱圈2016那些事儿
- 2016年十大话题电影:调档、口水战、下跪——话题比电影还精彩
- 第53届金马奖即将拉开序幕 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 明星们的万圣节:奥兰多水果姐扮克林顿希拉里夫妇以假乱真 维密超模从天使到恶魔自由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