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希恩 2016-01-22 19:40:38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执政党,如何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大局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以来,通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一系列相关举措,在民族领域充分展现了他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风格,其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要运用好的思想尤为突出。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及其引发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将加快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实践证明,仅靠发展这个物质力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近年来民族领域出现的麻烦很大一部分正是我们忽视了精神力量和思想建设的结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并不是靠这一条就够了。应该说,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如何加强精神力量的作用做了多方面的论述:

第一,提出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为此他特别强调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将其看做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

第二,提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做民族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号召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民族感情的工作,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第三,提出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创新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式”宣传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多做“滴灌”,精耕细作、润物细无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知识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哈里与梅根亮相都柏林街头接受民众欢迎 伊斯坦布尔遭炸弹袭击 至少11死36伤(图)
北汽集团徐和谊:以大开放深融合迎接未来 促就业15条惠民生稳预期 前10月新增就业1200万
跟随电影去旅行:布拉格 在这里邂逅特工、寻找浪漫 papi酱获得1200万融资 看看国内外的网红是如何赚钱的?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