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影视片《解读中国》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别样视角

作者:高洁 李放 来源:新华网
2015-01-06 19:17:25

新华网北京1月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高洁 李放)“我认为中国十分清楚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我想中国政府正在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的改革。”这段话来自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他所认为的“独特”是指中国新一届领导既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兼顾稳定的改革方案。

“我看到中国坚决实行了一揽子改革方案,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在一个领域做出改变可能会导致其他领域的连带变化,所以,要厘清改革各方面的关系是个复杂的工作。”塔德乌什·霍米茨基说。他是在系列影视片《解读中国》中接受采访时,表达上述观点的。

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如何让世界人民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如何更准确地向世界阐释中国梦?

为了给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围绕上述主题,先后采访了包括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在内的30位外国驻华大使和47位海外知名学者,制作推出每集3到5分钟、共42集、88个(多语种)系列视频短片《解读中国》,并在境外视频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传播。

透过77位外国驻华大使和海外知名学者的眼睛,境外受众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地向前迈进的中国,近百万外国网友留言讨论或“点赞”。

“15年前,非洲总是被视为值得同情的对象。而现在,非洲第一次被视为机会的象征、一块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大陆。中国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范后文在影视片中说。

“哈萨克斯坦的发展战略和中国梦有相似之处。中国梦也包含了发展创新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两国有高度互补的潜力。例如,两国即将建成重要的交通走廊,即‘欧洲西部—中国西部’交通走廊。这条多功能的交通走廊将为沿途的人民和商业活动提供更多合作机会,惠及中哈两国,更惠及东亚、东南亚国家和东欧以及西欧国家。因此,中国梦会为其他国家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合作。我们对中国梦表示欢迎。”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叶尔梅克巴耶夫在影视片中表示。

2014年3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访欧前夕,《解读中国》项目及时制作《欧洲多国驻华大使谈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执政理念》《多国驻华大使畅谈中国梦》两集节目,上传至海外主流视频社交网站,集中阐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织共鸣的深刻内涵,引发观看热潮。

除了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解读中国》还注重阐释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在《解读中国》中说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到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倡廉等,把这些任务纳入一个框架内,并在短期内就这些政策达成共识,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伟大成就。

不少海外网友留言提到,希望看到本国与中国更多的经济合作,合作将取得更多共赢。

“《解读中国》主要选取外国人不甚了解而又希望获悉深度解读的题目,通过较为了解中国的外国驻华大使和海外知名学者进行客观叙述。好的题目让有影响力的‘外国人’来讲,既能将‘中国理念’准确解读,又能兼顾到外国受众特别是网友获取信息的话语方式。这种平和客观的传播方式是《解读中国》受到外国网友欢迎的重要原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在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解读中国》不仅实事求是地对国家形象和理念做出解读,更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效果。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走到世界的中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妖魔化’中国、刻板成见的杂音依然不绝于耳。我们应该让世界认识到真正的中国,让真正来到中国并感知到中国内涵的驻华大使和外国知名专家们做出客观的解说,事半功倍。”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宁继鸣说。

据报道,截至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逼近30亿,占全世界总人口数的40%。国际舆论传播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国际舆论场不断出现新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在并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下,散播对中国的“刻板成见”。消除这种偏见和无知,中国应在国际新媒体领域有更多作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全国外宣工作会议时曾强调,对外宣传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外战略为基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部分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在国际新媒体领域的宣传只是从“点”上打开了局面,还未能形成“面”上的优势,亟待在“新阵地”中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有效清除杂音,为我国传播有效声音找到新途径。已经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初见成效的《解读中国》,也许能给当前的外宣工作带来更多启示。

“互联网特别是有‘自媒体’特性的社交网络的裂变式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改变着社会舆论格局。以《解读中国》为代表的传播‘新模式’正是凭借这样的特性,破解了外宣工作如何做到易接受可持续的难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认为,面对数字时代技术和思维革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在新媒体阵地中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更客观、平和、真实地表达,才能更有效消除误解、消弭隔阂、增进理解。

“《解读中国》是一次赢得了更多肯定的尝试。未来,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内外网民关切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等,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采访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多次访华的政界知名人士,综合借助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精心精准构建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